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的白话文翻译如下: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社稷(国家),君主是最轻的。因此,得到百姓的拥护就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就能成为大夫。如果诸侯危害了社稷,就要更换他。祭祀用的牺牲已经准备好了,祭品也已经洁净了,按时进行祭祀,但如果仍然发生旱灾或水灾,那就要更换社稷。”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强调了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和君主的相对地位。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社稷(国家)次之,而君主是最轻的。这一观点反映了孟子对民众的重视,认为国家的稳定和君主的地位都依赖于百姓的支持。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天子(君主)的地位来自于百姓的拥护。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成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的地位来自于天子的信任,大夫的地位来自于诸侯的信任。这体现了封建社会中权力的层级关系。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如果诸侯危害了国家,就要更换他。这表明孟子认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地位,任何危害国家的行为都应受到惩罚。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即使祭祀的仪式和祭品都准备得很完美,但如果仍然发生自然灾害,那就要更换社稷。这表明孟子认为国家的命运不仅仅依赖于祭祀和仪式,而是需要实际行动来保障百姓的福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强调了民本思想,认为国家的稳定和君主的地位都依赖于百姓的支持,任何危害国家的行为都应受到惩罚,国家的命运需要实际行动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