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章句下·第三节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注释:翻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可以漂起木棒呢?”
解释:这段古文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的第三节,主要表达了孟子对于经典书籍的态度和对于仁道的理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认为,如果完全相信书籍,盲目地接受书中的一切内容,而不加以思考和辨别,那么还不如没有书。这体现了孟子对于独立思考的重视,他鼓励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而不是一味地迷信书本。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以《武成》这一篇书为例,说明他并不是全盘接受书中的内容,而是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相信。这进一步强调了孟子对于书籍的批判性态度。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在这里阐述了他的仁道思想。他认为,仁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因为仁道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会造成大量的流血和牺牲。这里的“血之流杵”形容战争惨烈,血流成河,可以漂起木棒。孟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仁道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暴力和战争的批判。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主要表达了孟子对于书籍的批判性态度和对于仁道的坚定信念。他鼓励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独立思考,不盲目迷信书本,同时强调仁道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战胜一切不仁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