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上·第十五节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顺从人的本性大体的人成为君子,顺从人的小体欲望的人成为小人。”

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有的顺从大体,有的顺从小体,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耳朵和眼睛这些感官不会思考,容易被外物所蒙蔽,一旦与外物接触,就会被外物牵引。而心的功能是思考,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道理,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能力。如果先确立了大体,那么小体就无法夺走它。这就是成为君子的原因。”

解释:

这段对话中,公都子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性与道德的问题,即为什么同样是人,有的人成为君子,有的人却成为小人。孟子通过区分“大体”和“小体”来回答这个问题。

  1. 大体与小体

    • 大体:指的是人的本性、理性或道德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
    • 小体:指的是人的感官欲望或私欲,容易受到外物的诱惑。
  2. 耳目与心

    • 耳目之官:耳朵和眼睛等感官,它们不会思考,容易被外物所蒙蔽,一旦与外物接触,就会被外物牵引,导致人陷入私欲。
    • 心之官:心的功能是思考,通过思考,人能够明辨是非,遵循道德原则。如果不思考,就无法把握正确的道理。
  3. 天之所与我者

    • 孟子认为,思考的能力是上天赋予人的,人应当通过思考来确立自己的大体(即道德心),这样就能不被小体(感官欲望)所左右。
  4. 大人与小人

    • 大人:指君子,即那些能够顺从大体、思考并遵循道德原则的人。
    • 小人:指那些顺从小体、被感官欲望所控制的人。

总结:

孟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认为人应当通过思考来确立自己的道德心,从而成为君子。如果人只是顺从感官欲望而不思考,就会成为小人。因此,成为君子还是小人,关键在于人是否能够通过思考来确立自己的大体,从而不被小体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