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章句上·第一节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注释:### 白话文翻译:
告子说:“人的本性,就像杞柳树一样;仁义,就像杯盘一样。把人的本性改造成仁义,就像把杞柳树做成杯盘一样。”
孟子回答说:“你是顺着杞柳树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呢,还是砍伐破坏杞柳树的本性来做成杯盘呢?如果是要砍伐破坏杞柳树的本性来做成杯盘,那么你也要砍伐破坏人的本性来做成仁义吗?带领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的,必定是你这种言论吧!”
解释:
这段对话是告子和孟子关于人性与仁义关系的讨论。告子认为,人性就像杞柳树,而仁义就像杯盘,人性可以通过改造变成仁义,就像杞柳树可以加工成杯盘一样。告子的观点是,仁义是后天人为的,可以通过教育或强制手段来塑造人性。
孟子则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如果仁义是通过破坏人性来实现的,那么这种仁义就是有害的。孟子强调,仁义应当是顺乎人性的,而不是通过强制或破坏人性来实现的。他批评告子的观点会导致人们为了追求仁义而损害人性,最终反而会危害仁义本身。
孟子的观点反映了他对人性本善的信念,他认为仁义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强制或改造来实现。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与告子在人性论上的根本分歧,也反映了孟子对仁义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