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二节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白话文翻译: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别人说:“如果孟子不知道齐王不可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明君,那就是他不够明智;如果他明知齐王不行,却还来齐国,那就是为了谋求富贵。他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因为没有得到重用而离开,但在昼地住了三晚才走,这是多么拖沓啊!我对此感到不悦。”高子把尹士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尹士哪里了解我呢?我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自愿的;因为没有得到重用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在我心里还觉得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主意。如果他改变了,一定会让我回去。但等我离开昼地后,齐王并没有追我,这时我才下定决心要回去。虽然如此,我难道真的会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有能力行善的。如果他重用我,岂止是齐国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天下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我每天都在盼望齐王能改变主意。我怎么会像那些小气的人一样呢?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生气,脸上露出愤愤不平的神色,离开时还要耗尽一天的力气才肯停下来休息呢?”
尹士听到孟子的话后,说:“我确实是个小人啊。”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离开齐国后,尹士对孟子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孟子要么不够明智,要么是为了谋求富贵。孟子通过高子得知了尹士的批评后,为自己辩解,表明他离开齐国是不得已的,并非为了个人利益。他解释自己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开,是因为他内心还对齐王抱有希望,期待齐王能改变主意,重用他。孟子强调,他并非像那些小气的人一样,因为进谏不被接受就愤然离去,而是心怀天下,希望齐王能行善,造福百姓。最后,尹士听了孟子的解释后,承认自己误解了孟子,并自嘲为“小人”。
这段对话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他对齐王的期望,同时也展现了孟子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