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章 迎敌祠
敌以东方来,迎之东坛,坛高八尺,堂密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长八尺者八,弩八,八发而止;将服必青,其牲以鸡。敌以南方来,迎之南坛,坛高七尺,堂密七;年七十者七人,主祭;赤旗、赤神长七尺者七,弩七,七发而止;将服必赤,其牲以狗。敌以西方来,迎之西坛,坛高九尺,堂密九;年九十者九人,主祭;白旗、素神长九尺者九,弩九,九发而止;将服必白,其牲以羊。敌以北方来,迎之北坛,坛高六尺,堂密六;年六十者六人,主祭;墨旗、黑神长六尺者六,弩六,六发而止;将服必黑,其牲以彘。从外宅诸名大祠,灵巫或祷焉,给祷牲。
凡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往气,有来气,有败气,能得明此者可知成败、吉凶。举巫、医、卜有所长,具药,宫之,善为舍。巫必近公社,必敬神之。巫、卜以请守,守独智巫、卜望气之请而已。其出入为流言,惊骇恐吏民,谨微察之,断罪不赦。
牧贤大夫及有方技者若工,弟之。举屠、酤者置厨给事,弟之。
凡守城之法,县师受事,出葆,循沟防,筑荐通涂,修城,百官共财,百工即事,司马视城修卒伍。设守门,二人掌右阉,二人掌左阉,四人掌闭,百甲坐之。
城上步一甲、一戟,其赞三人。五步有五长,十步有什长,百步有百长,旁有大率,中有大将,皆有司吏卒长。城上当阶,有司守之。移中中处,泽急而奏之。士皆有职。
城之外,矢之所遝,坏其墙,无以为客菌。三十里之内,薪蒸、水皆入内。狗、彘、豚、鸡食其肉,敛其骸以为醢,腹病者以起。
城之内,薪蒸庐室,矢之所遝,皆为之涂菌。令命昏纬狗纂马,■纬。静夜闻鼓声而噪,所以阉客之气也,所以固民之意也,故时噪则民不疾矣。
祝、史乃告于四望、山川、社稷,先于戎,乃退。公素服誓于太庙,曰:“其人为不道,不修义详,唯乃是王,曰:‘予必怀亡尔社稷,灭尔百姓。’二参子尚夜自厦,以勤寡人,和心比力兼左右,各死而守。”既誓,公乃退食。舍于中太庙之右,祝、史舍于社。百官具御,乃斗,鼓于门,右置旗,左置旌于隅练名。射参发,告胜,五兵咸备,乃下,出挨,升望我郊。乃命鼓,俄升,役司马射自门右,蓬矢射之,茅参发,弓弩继之;校自门左,先以挥,木石继之。祝、史、宗人告社,覆之以甑。

解释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当敌人从东方来犯时,要在东方的祭坛迎接,祭坛高八尺,祭堂的宽度为八步;由八位八十岁的老人主持祭祀;使用八面青色的旗帜,八尊青色的神像,每尊神像高八尺,配备八把弩,每把弩发射八次后停止;将领必须穿青色衣服,祭祀的牲品用鸡。敌人从南方来犯时,要在南方的祭坛迎接,祭坛高七尺,祭堂的宽度为七步;由七位七十岁的老人主持祭祀;使用七面赤色的旗帜,七尊赤色的神像,每尊神像高七尺,配备七把弩,每把弩发射七次后停止;将领必须穿赤色衣服,祭祀的牲品用狗。敌人从西方来犯时,要在西方的祭坛迎接,祭坛高九尺,祭堂的宽度为九步;由九位九十岁的老人主持祭祀;使用九面白色的旗帜,九尊白色的神像,每尊神像高九尺,配备九把弩,每把弩发射九次后停止;将领必须穿白色衣服,祭祀的牲品用羊。敌人从北方来犯时,要在北方的祭坛迎接,祭坛高六尺,祭堂的宽度为六步;由六位六十岁的老人主持祭祀;使用六面黑色的旗帜,六尊黑色的神像,每尊神像高六尺,配备六把弩,每把弩发射六次后停止;将领必须穿黑色衣服,祭祀的牲品用猪。在外宅的各大祠庙中,灵巫或祈祷者会进行祈祷,并准备祭祀用的牲品。

在观察气象时,有大将之气、小将之气、往气、来气、败气等,能够明确识别这些气象的人可以预知成败与吉凶。选拔巫、医、卜等有专长的人,准备药物,安置在宫中,妥善安排他们的住所。巫必须靠近公社,必须恭敬地对待神灵。巫、卜等人向守城官员请示,守城官员只需了解巫、卜观察气象的请示即可。如果他们散布流言,引起官吏和民众的恐慌,必须严密调查,一旦定罪,绝不赦免。

选拔贤能的大夫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像工匠一样对待。选拔屠夫和酿酒者,安排他们在厨房工作,像对待兄弟一样。

守城的方法如下:县师负责接受任务,出城巡视,沿着沟渠和堤防修筑道路,修复城墙,百官共同筹集物资,百工立即投入工作,司马负责监督城防和士兵的部署。设置守门人员,两人负责右门,两人负责左门,四人负责关门,百名甲士坐镇。

城墙上每隔一步安排一名甲士和一名持戟的士兵,每三人为一组。每隔五步设一名伍长,每隔十步设一名什长,每隔百步设一名百长,旁边有大率,中间有大将,都有相应的官吏和士兵长负责。城上的台阶由官吏把守。移动中军到中心位置,遇到紧急情况及时上报。士兵都有各自的职责。

城外,箭矢射到的地方,破坏敌人的城墙,使其无法作为敌人的掩体。三十里范围内的柴草和水源都要收入城内。狗、猪、鸡等动物的肉被食用,收集它们的骨头制成醢(一种调味品),用于治疗腹痛的人。

城内,柴草和房屋被箭矢射到的地方,都要进行防护。命令在黄昏时绑住狗,拴住马,保持安静。夜晚听到鼓声时要大声喊叫,以震慑敌人的士气,巩固民众的意志,适时喊叫可以避免民众的恐慌。

祝、史向四望、山川、社稷等神灵祷告,先于战争开始,然后退下。君主穿着素服在太庙宣誓,说:“敌人行为不道,不修仁义,妄图称王,扬言要灭亡我们的社稷,消灭我们的百姓。各位臣子要日夜努力,协助我,齐心协力,各自坚守岗位,誓死守城。”宣誓后,君主退下用餐。君主住在中太庙的右侧,祝、史住在社庙。百官准备就绪后,开始战斗,在城门击鼓,右侧设置旗帜,左侧设置旌旗在角落。射箭三次,宣告胜利,五种兵器都准备好后,下令出击,出城迎敌,登上高处瞭望我方郊外。然后下令击鼓,迅速登城,役司马从城门右侧射箭,用蓬矢射击,茅草箭发射三次,弓弩随后发射;校官从城门左侧先挥动武器,木石随后投掷。祝、史、宗人向社神祷告,用甑覆盖祭品。

解释:

这段内容详细描述了古代守城时的祭祀仪式、防御部署和战斗准备。根据敌人来犯的方向,分别设置不同高度和规格的祭坛,由特定年龄的老人主持祭祀,使用相应颜色和数量的旗帜、神像、弩箭等,将领穿着特定颜色的衣服,祭祀的牲品也根据方向不同而有所区别。这种仪式化的安排体现了古代对战争的高度重视,认为通过祭祀和仪式可以增强军队的士气,获得神灵的庇佑。

此外,还提到了观察气象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观察气象可以预知战争的成败与吉凶。选拔巫、医、卜等有特殊技能的人,准备药物,安置在宫中,显示出古代对战争后勤和医疗保障的重视。

守城的部署非常严密,城墙上有明确的士兵和官吏分工,城外和城内的资源管理也十分细致,确保在战争期间能够有效防御敌人的进攻。最后,君主在太庙宣誓,鼓舞士气,显示出古代战争中领导者的重要作用。

整体来看,这段内容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祭祀、防御、后勤和领导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古代战争文化的复杂性和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