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章 经说(上)
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无然,若见之成见也。
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
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
■:■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
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著若明。
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
礼:贵者公,贱者名,而俱有敬僈焉。等,异论也。
行:所为不善名,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
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
忠:不利弱子亥。足将入,止容。
孝:以亲为芬,而能能利亲,不必得。
信:不以其言之当也,使人视城得金。
佴:与人遇,人众,■。
■:为是为是之台彼也,弗为也。
廉:己惟为之,知其■也。
所令:非身弗行。
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所急。
勇:以其敢于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
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
生:楹之生,商不可必也。
平:惔然。
利: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
害:得是而恶,则是害也。其利也,非是也。
治:吾事治矣,人有治,南北。
誉之,必其行也。其言之忻,使人督之。
诽:必其行也。其言之忻。
举:告以文名,举彼实也。
故言也者,诸口能之出民者也。民若画俿也。言也谓言,犹石致也。
且:自前曰且,自后曰己,方然亦且。若石者也。
君:以若名者也。
功:不待时,若衣裘。
赏:上报下之功也。
罪:不在禁,惟害无罪,殆姑。上报下之功也。
罚:上报下之罪也。
同:二人而俱见是楹也,若事君。
久:古今旦莫。
宇:东西家南北。
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
尽:但止动。
始: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
化:若蛙为鹑。
损:偏去也者,兼之体也。其体或去或存,谓其存者损。
儇:昫民也。
库:区穴若,斯貌常。
动:偏祭从者,户枢免瑟。
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
必:谓台执者也,若弟兄。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也,是非必也。
同:捷与狂之同长也。
心中自是往相若也。
厚:惟无所大。
圜:规写支也。
方:矩见支也。
倍:二尺与尺,但去一。
端:是无同也。
有间:谓夹之者也。
间:谓夹者也。尺,前于区穴。而后于端,不夹于端与区内。及:及非齐之,及也。
■:间虚也者,两木之间,谓其无木者也。
盈:无盈无厚。于尺,无所往而不得,得二。坚异处不相盈,相非,是相外也。
撄:尺与尺俱不尽,端与端俱尽。尺与或尽或不尽。坚白之撄相尽,体撄不相尽。端。
仳:两有端而后可。
次:无厚而后可。
法:意、规、员三也,俱可以为法。
佴:然也者,民若法也。
彼:凡牛,枢非牛,两也,无以非也。
辩: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
不若当犬。
为:欲■其指,智不知其害,是智之罪也。若智之慎文也,无遗于其害也,而犹欲养之,则离之。是犹食脯也,骚之利害,未可知也,欲而骚,是不以所疑止所欲也。墙外之利害,未可知也,趋之而得力,则弗趋也,是以所疑止所欲也。观“为,穷知而县于欲”之理,养脯而非■也,养指而非愚也,所为与不所与为相疑也,非谋也。
已:为衣,成也。治病,亡也。
使:令,谓谓也,不必成;湿,故也,必待所为之成也。
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多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宇洒。
谓:狗犬,命也。狗犬,举也。叱狗,加也。
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闻:或告之,传也;身观焉,亲也。
见:时者,体也;二者,尽也。
古:兵立反中,志工,正也;臧之为,宜也;非彼,必不有,必也。圣者用而勿必,必去者可勿疑。
仗者两而勿偏。
为:早台,存也;病,亡也;买鬻,易也;霄尽,荡也;顺长,治也;蛙买,化也。
同:二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合同也;有以同,类同也。
异:二必异,二也;不连属,不体也;不同所,不合也;不有同,不类也。
同异交得:于福家良,恕有无也;比度,多少也;免■还园,去就也;鸟折用桐,坚柔也;剑尤早,生死也;处室子子母,长少也;两绝胜,白黑也;中央,旁也;论行行行学实,是非也;难宿,成未也;兄弟,俱适也;身处志往,存亡也;霍,为姓故也;贾宜,贵贱也。
诺:超、城、员、止也。相从、相去、先知、是、可,五色。长短、前后、轻重援,执服难成。言务成之,九则求执之。
法:法取同,观巧。传法,取此择彼,问故观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与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心爱人是孰宜?
心: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而问之。若圣人有非而不非。
正:五诺,皆人于知有说;过五诺,若负,无直无说;用五诺,若自然矣。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墨子学派关于逻辑、认知、伦理、行为等方面的思想。以下是逐句翻译和解释:

  1. 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无然,若见之成见也。

    • 解释:原因分为“小故”和“大故”。“小故”是指有它不一定导致结果,但没有它一定不会导致结果,就像事物的部分(“体”)必须有起点(“端”)。“大故”是指有它必然导致结果,就像看到某物就形成了对它的认知。
  2. 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 解释:事物的部分(“体”)就像二分之一或尺子的起点。
  3. 知材: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

    • 解释:认知的能力(“知材”)是用于认知的工具,并且必然能够认知,就像光照明一样。
  4. 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

    • 解释:思考(“虑”)是运用认知能力去追求某物,但不一定能得到,就像斜眼看东西不一定能看清。
  5. 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

    • 解释:认知(“知”)是通过认知能力超越事物并能描述它,就像看到某物一样。
  6. ■:■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

    • 解释:某种认知(“■”)是通过认知能力分析事物,使得认知更加清晰,就像光照明一样。
  7. 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著若明。

    • 解释:仁爱是爱自己,但不是为了利用自己,不像爱马那样是为了使用,仁爱是显而易见的。
  8. 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

    • 解释:义是立志为天下谋福利,并且能够实现它,但不一定需要实际使用。
  9. 礼:贵者公,贱者名,而俱有敬僈焉。等,异论也。

    • 解释:礼是尊贵者公正,低贱者有名分,两者都有敬重和轻视的区别。平等是不同观点的体现。
  10. 行:所为不善名,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

    • 解释:行为不是为了追求名声,才是真正的行为。如果为了名声而行为,那是巧诈,就像偷盗一样。
  11. 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

    • 解释:实质是志向和气质的表现,使人像自己一样,而不是像金玉那样华丽的外表。
  12. 忠:不利弱子亥。足将入,止容。

    • 解释:忠诚是不损害弱者,即使有足够的力量,也要克制自己。
  13. 孝:以亲为芬,而能能利亲,不必得。

    • 解释:孝是以亲人为重,并且能够为亲人谋福利,但不一定需要实际得到。
  14. 信:不以其言之当也,使人视城得金。

    • 解释:信用不在于言辞的恰当,而在于让人相信你就像看到城墙就能找到金子一样。
  15. 佴:与人遇,人众,■。

    • 解释:与人相遇时,人多时会有些混乱。
  16. ■:为是为是之台彼也,弗为也。

    • 解释:某种行为(“■”)是为了自己而做,不是为了别人,所以不去做。
  17. 廉:己惟为之,知其■也。

    • 解释:廉洁是自己去做,并且知道其中的困难。
  18. 所令:非身弗行。

    • 解释:命令如果不是亲自去做,就不会执行。
  19. 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所急。

    • 解释:承担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以满足他人的急需。
  20. 勇:以其敢于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

    • 解释:勇敢是因为敢于做某事,而不是因为不敢做某事而受到损害。
  21. 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

    • 解释:力量是指负重。下和与是指负重的不同方式,负重是奋发图强。
  22. 生:楹之生,商不可必也。

    • 解释:生命就像楹柱的生长,商人的成功是不可预料的。
  23. 平:惔然。

    • 解释:平静是淡然自若。
  24. 利:得是而喜,则是利也。其害也,非是也。

    • 解释:利益是得到某物而高兴,这就是利益。如果得到的是害处,那就不是利益。
  25. 害:得是而恶,则是害也。其利也,非是也。

    • 解释:害处是得到某物而厌恶,这就是害处。如果得到的是利益,那就不是害处。
  26. 治:吾事治矣,人有治,南北。

    • 解释:治理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也有治理,就像南北方向一样。
  27. 誉之,必其行也。其言之忻,使人督之。

    • 解释:赞誉某人,必定是因为他的行为。他的言辞让人高兴,让人监督他。
  28. 诽:必其行也。其言之忻。

    • 解释:诽谤某人,必定是因为他的行为。他的言辞让人高兴。
  29. 举:告以文名,举彼实也。

    • 解释:举荐是用文辞来称赞,举荐的是他的实质。
  30. 故言也者,诸口能之出民者也。民若画俿也。言也谓言,犹石致也。

    • 解释:言辞是众人能够表达出来的东西。民众就像画俿一样。言辞就是言辞,就像石头一样坚硬。
  31. 且:自前曰且,自后曰己,方然亦且。若石者也。

    • 解释:从前叫做“且”,从后叫做“己”,现在也是“且”。就像石头一样。
  32. 君:以若名者也。

    • 解释:君主是以某种名分来称呼的人。
  33. 功:不待时,若衣裘。

    • 解释:功绩是不需要等待时机的,就像穿衣戴帽一样。
  34. 赏:上报下之功也。

    • 解释:奖赏是上级对下级功绩的回报。
  35. 罪:不在禁,惟害无罪,殆姑。上报下之功也。

    • 解释:罪过不在于禁止,而在于有害无罪,这是危险的。奖赏是上级对下级功绩的回报。
  36. 罚:上报下之罪也。

    • 解释:惩罚是上级对下级罪过的回报。
  37. 同:二人而俱见是楹也,若事君。

    • 解释:相同是两个人同时看到同一根楹柱,就像侍奉君主一样。
  38. 久:古今旦莫。

    • 解释:久远是古今早晚。
  39. 宇:东西家南北。

    • 解释:宇宙是东西南北。
  40. 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

    • 解释:穷尽是有时连一尺都容不下,这是有限的;有时没有一尺容不下,这是无限的。
  41. 尽:但止动。

    • 解释:尽是指停止运动。
  42. 始: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

    • 解释:开始有时是长久的,有时是短暂的。开始应当是短暂的。
  43. 化:若蛙为鹑。

    • 解释:变化就像青蛙变成鹌鹑。
  44. 损:偏去也者,兼之体也。其体或去或存,谓其存者损。

    • 解释:损失是指部分去掉,整体仍然存在。部分去掉或保留,保留的部分就是损失。
  45. 儇:昫民也。

    • 解释:儇是安抚民众。
  46. 库:区穴若,斯貌常。

    • 解释:库房就像区穴一样,外表平常。
  47. 动:偏祭从者,户枢免瑟。

    • 解释:运动是部分祭祀跟随者,门轴不发出声音。
  48. 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当马非马,若人过梁。

    • 解释:停止是没有长久的停止,就像牛不是马,箭穿过楹柱。有长久的停止,就像马不是马,人走过桥梁。
  49. 必:谓台执者也,若弟兄。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也,是非必也。

    • 解释:必然是指持守某种观点的人,就像兄弟。一个认为是对的,一个认为不对,必然不一定,是非不一定。
  50. 同:捷与狂之同长也。

    • 解释:相同是捷和狂的长度相同。
  51. 心中自是往相若也。

    • 解释:心中自认为是对的,互相比较。
  52. 厚:惟无所大。

    • 解释:厚是指没有比它更大的。
  53. 圜:规写支也。

    • 解释:圆是用规画出来的。
  54. 方:矩见支也。

    • 解释:方是用矩画出来的。
  55. 倍:二尺与尺,但去一。

    • 解释:倍数是二尺与一尺,去掉一尺。
  56. 端:是无同也。

    • 解释:端是指没有相同的地方。
  57. 有间:谓夹之者也。

    • 解释:有间是指夹在中间的东西。
  58. 间:谓夹者也。尺,前于区穴。而后于端,不夹于端与区内。及:及非齐之,及也。

    • 解释:间是指夹在中间的东西。尺子在区穴之前,在端之后,不夹在端和区穴之间。及是指不等齐的及。
  59. ■:间虚也者,两木之间,谓其无木者也。

    • 解释:某种间虚是指两木之间没有木头。
  60. 盈:无盈无厚。于尺,无所往而不得,得二。坚异处不相盈,相非,是相外也。

    • 解释:盈是指没有盈满就没有厚度。在尺子上,无论往哪里都能得到,得到二。坚硬的东西在不同地方不相盈,互相否定,这是互相排斥。
  61. 撄:尺与尺俱不尽,端与端俱尽。尺与或尽或不尽。坚白之撄相尽,体撄不相尽。端。

    • 解释:撄是指尺子与尺子都不完全,端与端都完全。尺子有时完全有时不完全。坚硬和白色的撄相互完全,体的撄不完全。端。
  62. 仳:两有端而后可。

    • 解释:仳是指两端都有才能成立。
  63. 次:无厚而后可。

    • 解释:次是指没有厚度才能成立。
  64. 法:意、规、员三也,俱可以为法。

    • 解释:法是指意图、规矩、圆三者都可以作为法则。
  65. 佴:然也者,民若法也。

    • 解释:佴是指民众像法则一样。
  66. 彼:凡牛,枢非牛,两也,无以非也。

    • 解释:彼是指凡是牛,枢不是牛,两者没有否定。
  67. 辩: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若当犬。

    • 解释:辩论是有人说是牛,有人说不是牛,这是争论彼,这不会都正确。不会都正确,必然有一个不正确,不如说是狗。
  68. 为:欲■其指,智不知其害,是智之罪也。若智之慎文也,无遗于其害也,而犹欲养之,则离之。是犹食脯也,骚之利害,未可知也,欲而骚,是不以所疑止所欲也。墙外之利害,未可知也,趋之而得力,则弗趋也,是以所疑止所欲也。观“为,穷知而县于欲”之理,养脯而非■也,养指而非愚也,所为与不所与为相疑也,非谋也。

    • 解释:行为是想要某种东西,智慧不知道它的害处,这是智慧的过错。如果智慧谨慎,不会忽略它的害处,但仍然想要它,那就远离它。这就像吃脯,骚的利害未知,想要骚,这是不以怀疑停止欲望。墙外的利害未知,趋向它得到力量,那就不要趋向它,这是以怀疑停止欲望。观察“行为,穷尽智慧而悬于欲望”的道理,养脯不是错误,养指不是愚蠢,行为与不行为互相怀疑,不是谋划。
  69. 已:为衣,成也。治病,亡也。

    • 解释:已经是指做衣服完成,治病失败。
  70. 使:令,谓谓也,不必成;湿,故也,必待所为之成也。

    • 解释:使是指命令,命令不一定成功;湿是因为原因,必须等待行为的结果。
  71. 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多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宇洒。

    • 解释:名是指事物,通达,有实质必须等待文辞多。命名为马,是类别,如果是实质,必须用这个名字。命名为臧,是私名,这个名字只限于这个实质。声音出口,都有名字,就像姓宇洒。
  72. 谓:狗犬,命也。狗犬,举也。叱狗,加也。

    • 解释:谓是指狗犬,是命名。狗犬,是举荐。叱狗,是加责。
  73. 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 解释:知是指传授,是听闻;方向不阻碍,是说明;亲身观察,是亲历。所以谓,是名;所谓,是实;名实对应,是合;志向行为,是作为。
  74. 闻:或告之,传也;身观焉,亲也。

    • 解释:闻是指有人告诉你,是传授;亲身观察,是亲历。
  75. 见:时者,体也;二者,尽也。

    • 解释:见是指时机,是体;两者,是尽。
  76. 古:兵立反中,志工,正也;臧之为,宜也;非彼,必不有,必也。圣者用而勿必,必去者可勿疑。

    • 解释:古是指兵立反中,志向公正,是正确;臧的行为,是适宜;不是彼,必然没有,是必然。圣人使用而不必然,必然去掉的可以不必怀疑。
  77. 仗者两而勿偏。

    • 解释:仗是指两者而不偏袒。
  78. 为:早台,存也;病,亡也;买鬻,易也;霄尽,荡也;顺长,治也;蛙买,化也。

    • 解释:为是指早台,是存在;病,是消亡;买卖,是交换;霄尽,是荡然;顺长,是治理;蛙买,是变化。
  79. 同:二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合同也;有以同,类同也。

    • 解释:同是指两个名字一个实质,是重同;不超出整体,是体同;都处于同一室,是合同;有相同之处,是类同。
  80. 异:二必异,二也;不连属,不体也;不同所,不合也;不有同,不类也。

    • 解释:异是指两者必然不同,是二;不连接,是不体;不同地方,是不合;没有相同之处,是不类。
  81. 同异交得:于福家良,恕有无也;比度,多少也;免■还园,去就也;鸟折用桐,坚柔也;剑尤早,生死也;处室子子母,长少也;两绝胜,白黑也;中央,旁也;论行行行学实,是非也;难宿,成未也;兄弟,俱适也;身处志往,存亡也;霍,为姓故也;贾宜,贵贱也。

    • 解释:同异交得是指在福家良,恕有无;比度,多少;免■还园,去就;鸟折用桐,坚柔;剑尤早,生死;处室子子母,长少;两绝胜,白黑;中央,旁;论行行行学实,是非;难宿,成未;兄弟,俱适;身处志往,存亡;霍,为姓故;贾宜,贵贱。
  82. 诺:超、城、员、止也。相从、相去、先知、是、可,五色。长短、前后、轻重援,执服难成。言务成之,九则求执之。

    • 解释:诺是指超、城、员、止。相从、相去、先知、是、可,五色。长短、前后、轻重援,执服难成。言务成之,九则求执之。
  83. 法:法取同,观巧。传法,取此择彼,问故观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与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心爱人是孰宜?

    • 解释:法是指取同,观察巧妙。传法,取此择彼,问原因观察适宜。以人有黑有不黑,止黑人;与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心爱人是孰宜?
  84. 心: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而问之。若圣人有非而不非。

    • 解释:心是指他举出对的东西,认为这是对的,那么举出不对的东西来问。如果圣人有不对而不认为不对。
  85. 正:五诺,皆人于知有说;过五诺,若负,无直无说;用五诺,若自然矣。

    • 解释:正是指五诺,都是人于知有说;过五诺,若负,无直无说;用五诺,若自然矣。

这段文字涵盖了墨子学派的核心思想,包括逻辑推理、认知方法、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等。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墨子学派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