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治方·序论第一
仲景曰∶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河东卫汛记》曰∶扁鹊云;人之所根据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抚危者,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 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高平王熙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又食啖 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膨胀短气,或至暴疾,仍为霍乱。又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 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因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又鱼 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卒多食之,亦令胪胀泄利,渐渐自已。
黄帝曰∶五味入于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不知何以然?少俞曰∶酸入胃也,其气涩以收也。上走两焦,两焦之气涩,不能出入,不出即流于胃中,胃中和温,即下注膀胱,膀胱走胞,胞薄以软,得酸则缩卷,约而不通,水道不利,故癃也。
阴者积(一咸走血,多食咸令人渴,何也?答曰∶咸入胃也,其气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与咸相得即血凝,凝则胃中汁泣,汁泣则胃中干渴。(《甲乙》云∶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渴则咽路焦,焦故舌干喜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胃走于血。(皇甫士安云∶肾合三焦之脉,虽属肝心,而为中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也。)
辛走气,多食辛令人愠心,何也?答曰∶辛入胃也。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使诸气,而荣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至荣卫,不时受之,却溜于心下,故愠愠痛也。辛味与气俱行,故辛入胃而走气,与气俱出,故气盛也。
苦走骨,多食苦令人变呕,何也?答曰∶苦入胃也,其气燥而涌泄,五谷之气皆不胜苦。苦入下脘,下脘者三焦之道,皆闭则不通,不通故气变呕也。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复出。齿必黧疏。(皇甫士安云∶水火相济,故骨气通于心。)
甘走肉,多食甘令人恶心,何也?答曰∶甘入胃也,甘气弱劣,不能上进于上焦,而与谷俱留于胃中,甘入则柔缓,柔缓则蛔动,蛔动则令人恶心。甘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则肉多粟起而胝。(皇甫士安云∶其气外通于皮,故曰甘入走皮矣。皮者肉之盖,皮虽属肺,与肉连体,故甘润肌肉并于皮也。)
黄帝问曰∶谷之五味所主,可得闻乎?伯高对曰∶夫食风者则有灵而轻举,食气者则和静而延寿,食谷者则有智而劳神,食草者则愚痴而多力,食肉者则勇猛而多嗔。是以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苦,脾土黄色宜甘,肺金白色宜辛,肾水黑色宜咸。内为五脏,外主五行,色配五方。
五脏所合法∶肝合筋,其荣爪。心合脉,其荣色。脾合肉,其荣唇。肺合皮,其荣毛。肾合骨,其荣发。
五脏不可食忌法∶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则筋缩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也发落,多食辛则肉胝而唇寒,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五脏所宜食法∶肝病则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问》云∶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五味动病法∶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
五味所配方∶
米饭甘(《素问》云∶粳米甘) 麻酸(《素问》云∶小豆酸) 大豆咸 麦苦 桃辛 枣甘李酸 栗咸 杏苦 黄黍辛 葵甘 韭酸 藿咸 薤苦 葱辛 牛甘 犬酸 豕咸 羊苦鸡辛。
五脏病五味对治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泻之,禁当风。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甘泻之,禁温食、浓衣。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肺苦气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泻之,禁无寒饮食、寒衣。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润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结之,用咸泻之,无犯 HT ,无热衣、温食。是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此之谓也。神藏有五,五五二十五种。形藏有四方、四时、四季、四肢。共为五九四十五,以此辅神,可长生、久视也。精顺五气以为灵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调,则损形也。是以圣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后制药以防命也。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气味温补以存形精。岐伯曰∶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气薄者为阳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流。气薄则发泄,浓则闭塞。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调和,则平安。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千金方·食治方·序论第一》 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关于饮食治疗的理论基础。以下是对该内容的翻译与解释:
原文翻译:
仲景说:人体健康平和时,只需好好保养,不要随意服药。药物的性质偏于一方,可能会影响脏腑功能的平衡,使人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害。所有生物都依赖食物来维持生命,但人们往往不了解饮食的成败之理。百姓日常饮食中,对水火(指饮食的基本元素)的认识也很浅薄。
卫汛在《河东卫汛记》中记载:扁鹊曾说,人的生命依赖于形体,而疾病的产生则是因为体内的和谐之气被扰乱。药物是用来调理体内的毒邪的,而医生则是通过药物来拯救生命。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于饮食,而快速治疗疾病则需依靠药物。不懂得饮食调理的人,难以维持健康;不了解药物禁忌的人,也无法治愈疾病。因此,饮食能够排除邪气、安抚脏腑、愉悦精神、滋养气血。如果能够通过饮食调理情绪、祛除疾病,便可称为良医。这是长寿养生的奇妙方法,也是养生的极致之术。
作为医生,首先要深入了解疾病的根源,明确病因,然后通过饮食治疗。如果食疗无效,再考虑使用药物。药物的性质刚烈,就像用兵一样,兵器的猛烈不容随意使用,否则会伤害无辜。药物治病也是如此,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高平王熙说:饮食不宜杂乱,否则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即使当时没有明显不适,长期积累也会成为隐患。饮食应尽量简单,选择对身体有益的鱼肉、果实等食物。日常饮食要节俭,如果贪图美味、暴饮暴食,可能会导致腹胀、气短,甚至引发急性疾病如霍乱。此外,夏至到秋分期间,应避免食用肥腻、酥油等食物,这些食物与酒浆、瓜果相冲突,容易引发疾病。身体多病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春夏季节过度贪凉、饮食不节所致。鱼、腥冷等食物对身体有害,最好少吃。乳酪、酥等食物适量食用可以增强体力、滋润肌肤,但过量食用也会导致腹胀、腹泻,需自行调节。
黄帝说:五味进入口中,各有其作用,也各有其危害。酸味入筋,过多食用酸味食物会导致小便不利;咸味入血,过多食用咸味食物会让人口渴;辛味入气,过多食用辛味食物会让人心烦;苦味入骨,过多食用苦味食物会让人呕吐;甘味入肉,过多食用甘味食物会让人恶心。
伯高说:食物的五味与五脏相应。肝属木,色青,宜食酸;心属火,色赤,宜食苦;脾属土,色黄,宜食甘;肺属金,色白,宜食辛;肾属水,色黑,宜食咸。五脏与五行、五色、五方相应,饮食应根据五脏的需求来调节。
五脏所合:肝合筋,其荣在爪;心合脉,其荣在色;脾合肉,其荣在唇;肺合皮,其荣在毛;肾合骨,其荣在发。
五脏不可食忌:过多食用酸味食物会导致皮肤干燥、毛发枯槁;过多食用苦味食物会导致筋缩、爪枯;过多食用甘味食物会导致骨痛、脱发;过多食用辛味食物会导致肉胝、唇寒;过多食用咸味食物会导致脉凝、色变。
五脏所宜食: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枣、葵;肺病宜食粳米、鸡肉、桃、葱;肾病宜食大豆、豕肉、栗、藿。
五味动病:酸味入筋,筋病不宜多食酸;苦味入骨,骨病不宜多食苦;甘味入肉,肉病不宜多食甘;辛味入气,气病不宜多食辛;咸味入血,血病不宜多食咸。
五味所配:米饭甘、麻酸、大豆咸、麦苦、桃辛、枣甘、李酸、栗咸、杏苦、黄黍辛、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牛甘、犬酸、豕咸、羊苦、鸡辛。
五脏病五味对治:肝苦急,宜食甘以缓之;心苦缓,宜食酸以收之;脾苦湿,宜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泻之;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
总结:药物用于攻邪,五谷用于养身,五肉用于补益,五果用于辅助,五菜用于补充。饮食的精气滋养人体的精气,形成健康的外貌与力量。神藏有五,形藏有四,通过饮食调理,可以长生久视。饮食的禁忌与药物的使用应相辅相成,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岐伯说:阳为气,阴为味。味滋养形体,形体依赖气,气滋养精,精转化为生命。饮食的味道与气机相互作用,调和阴阳,才能保持健康。春夏秋冬四季的饮食应根据五味的增减来调节,以养五脏之气。
内容解释: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该文强调了饮食在维持健康中的重要性。人体健康时,应注重饮食调理,避免随意服药。药物虽能治病,但其性质偏颇,使用不当可能带来副作用。五味的分类与作用:
食物五味(酸、苦、甘、辛、咸)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应,不同味道的食物对身体有不同的影响。例如,酸味入肝,过多食用酸味食物可能损害肝脏功能。饮食禁忌与调理:
文中详细列举了不同疾病状态下应避免的食物,以及适合的食物。例如,肝病患者应避免过多食用酸味食物,而应选择甘味食物来缓解症状。食疗与药疗的结合:
孙思邈主张先通过饮食调理疾病,若无效再使用药物。这种“食疗为先,药疗为辅”的理念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四季饮食的调节:
文中提到春夏秋冬四季应分别调节五味,以养五脏之气。例如,春季应减少酸味食物,增加甘味食物以养脾。阴阳调和与养生:
饮食的味道与气机相互作用,调和阴阳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孙思邈强调,饮食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时变化,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总结:
《千金方·食治方·序论第一》系统阐述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强调饮食调理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重要性。通过合理搭配五味、调节饮食,可以达到调和阴阳、滋养五脏、延年益寿的目的。这一理论至今仍对中医养生与食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