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下·小儿病第九
本神 前顶 囟会 天柱 主小儿惊痫。 临泣,主小儿惊痫反视。 颅息 主痫喘不得息。 然谷 主小儿脐风,口不得开,善惊。 HT 脉 长强 主小儿惊痫螈 ,多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 。悬钟 主小儿腹满,不能食饮。 主小儿食晦头痛。

白话文翻译:

《千金方》针灸下·小儿病第九部分内容如下:

  1. 本神、前顶、囟会、天柱:这些穴位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惊痫(癫痫或惊风)。
  2. 临泣: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惊痫并伴有反视(眼睛上翻或斜视)。
  3. 颅息: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痫病伴随喘息、呼吸不畅。
  4. 然谷: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脐风(脐部感染或风邪入侵),表现为口不能张开、容易受惊。
  5. HT脉、长强: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惊痫伴随抽搐、频繁呕吐腹泻、惊恐不安、精神恍惚、视力模糊、眼屎多。
  6. 悬钟: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腹部胀满、食欲不振。
  7. (未明确穴位):主要用于治疗小儿食积(消化不良)伴随头痛。

解释:

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针灸治疗小儿常见病症的穴位及其主治功能。以下是具体解释:

  1. 小儿惊痫:指小儿因风、痰、热等引起的抽搐、癫痫等症状。本神、前顶、囟会、天柱等穴位具有镇静安神、平息惊风的作用。
  2. 惊痫反视:指惊痫发作时伴有眼睛上翻或斜视。临泣穴可以缓解此类症状。
  3. 痫喘不得息:指痫病发作时伴随呼吸困难。颅息穴有助于缓解喘息症状。
  4. 小儿脐风:指新生儿脐部感染或风邪入侵,表现为口不能张开、易受惊。然谷穴可以祛风解毒、缓解症状。
  5. 惊痫螈:指惊痫伴随抽搐、呕吐、腹泻等症状。HT脉、长强穴可以调理肠胃、镇静安神,改善这些症状。
  6. 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指小儿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悬钟穴可以促进消化、缓解腹胀。
  7. 小儿食晦头痛:指小儿因消化不良(食积)引起的头痛。未明确穴位,但通常选用调理脾胃的穴位来治疗。

总结:

该部分内容体现了中医针灸在小儿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这些穴位的选择和主治功能反映了中医对小儿病症的独特认识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