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上·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胃,出于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荥,注于陷谷为输,过于冲阳为源,行于解溪为经,入于三里为合。
胆,出于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荥,注于临泣为输,过于丘墟为源,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
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流于通谷为荥,注于束骨为输,过于京骨为源,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
脾,出于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流于大都为荥,注于太白为输,过于公孙为源,行于商丘为经,入于阴陵泉为合。
肝,出于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荥,注于太冲为输,过于中封为源,行于中为经,入于曲泉为合。
肾,出于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荥,注于太溪为输,过于水泉为源,行于复溜为经,入于阴谷为合。

白话文翻译:

这是《千金方》中关于足三阴三阳经络穴位流注法的内容,具体如下:

  1. 胃经

    • 起始于厉兑穴,称为“井穴”,属于足阳明胃经。
    • 流注到内庭穴,称为“荥穴”。
    • 注入陷谷穴,称为“输穴”。
    • 经过冲阳穴,称为“原穴”。
    • 运行于解溪穴,称为“经穴”。
    • 最终进入足三里穴,称为“合穴”。
  2. 胆经

    • 起始于足窍阴穴,称为“井穴”,属于足少阳胆经。
    • 流注到侠溪穴,称为“荥穴”。
    • 注入足临泣穴,称为“输穴”。
    • 经过丘墟穴,称为“原穴”。
    • 运行于阳辅穴,称为“经穴”。
    • 最终进入阳陵泉穴,称为“合穴”。
  3. 膀胱经

    • 起始于至阴穴,称为“井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 流注到足通谷穴,称为“荥穴”。
    • 注入束骨穴,称为“输穴”。
    • 经过京骨穴,称为“原穴”。
    • 运行于昆仑穴,称为“经穴”。
    • 最终进入委中穴,称为“合穴”。
  4. 脾经

    • 起始于隐白穴,称为“井穴”,属于足太阴脾经。
    • 流注到大都穴,称为“荥穴”。
    • 注入太白穴,称为“输穴”。
    • 经过公孙穴,称为“原穴”。
    • 运行于商丘穴,称为“经穴”。
    • 最终进入阴陵泉穴,称为“合穴”。
  5. 肝经

    • 起始于大敦穴,称为“井穴”,属于足厥阴肝经。
    • 流注到行间穴,称为“荥穴”。
    • 注入太冲穴,称为“输穴”。
    • 经过中封穴,称为“原穴”。
    • 运行于中封穴,称为“经穴”。
    • 最终进入曲泉穴,称为“合穴”。
  6. 肾经

    • 起始于涌泉穴,称为“井穴”,属于足少阴肾经。
    • 流注到然谷穴,称为“荥穴”。
    • 注入太溪穴,称为“输穴”。
    • 经过水泉穴,称为“原穴”。
    • 运行于复溜穴,称为“经穴”。
    • 最终进入阴谷穴,称为“合穴”。

解释:

这段内容描述了足三阴三阳经络(即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穴位流注顺序。每条经络的穴位按照“井、荥、输、原、经、合”的顺序排列,反映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规律。

  1. 井穴:是经络的起始点,气血从这里开始流动,通常位于四肢末端。
  2. 荥穴:气血逐渐汇聚的地方,常用于治疗热证。
  3. 输穴:气血进一步注入的地方,常用于治疗疼痛和脏腑疾病。
  4. 原穴:是经络的原气所在,常用于调节脏腑功能。
  5. 经穴: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常用于治疗经络相关的疾病。
  6. 合穴:气血最终汇合的地方,常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和调节整体气血。

这段内容在针灸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医者理解经络气血的运行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中穴位的选择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