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上·用针略例第五
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补虚泻实,送坚付濡,以急随缓,荣卫常行,勿失其理。夫为针者,不离乎心,口如衔索,目欲内视,消息气血,不得妄行。针入一分,知天地之气。
针入二分,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气。针入三分,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顺逆之气。针皮毛腠理者,勿伤肌肉。针肌肉者,勿伤筋脉。针筋脉者,勿伤骨髓。针骨髓者,勿伤诸络。
东方甲乙木,主人肝、胆、筋膜、魂。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肠、血脉、神。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肠、皮毛、魄。 北方壬癸水,主人肾、膀胱、骨髓、精、志。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 针伤筋膜者,令人愕视失魂。 伤血脉者,令人烦乱失神。
伤皮毛者,令人上气失魄。
伤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 伤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 此为五乱,因针所生。
若更失度者,有死之忧也。所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谓愚人妄针必死,不能起生人也。
又须审候与死人同状者,不可为医。与亡国同政者,不可为谋,虽圣智神人,不能活死人,存亡国也。故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凡愚人贪利,不晓于治乱存亡,危身灭族,彼此俱丧,亡国破家,亦医之道也。
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呼吸应江汉,补泻校升斗,经纬有法则,阴阳不相干,震为阳气始(火生于寅,)兑为阴气终(戊为土墓,)坎为太玄华(冬至之日夜半,一阳爻生。)
离为太阳精(为中女之象,)欲补从卯南(补不足地户至巽为地虚,)欲泻从酉北(天门在干。)
针入因日明(向寅至午,)针出随月光(从申向午,午为日月光之位,)如此思五行,气以调营卫,用以将息之,是曰∶随身宝。 凡用锋针针者,除疾速也,先补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随师而将息之。刺急者,深纳而久留之。刺缓者,浅纳而疾发针。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浅纳而久留之。刺涩者,必得其脉,随其顺逆久留之,疾出之,压其穴,勿出其血。诸小弱者,勿用大针,然气不足宜调以百药。余三针者,正中破痈坚、瘤结、息肉也,亦治久疾也。火针亦用锋针,以油火烧之,务在猛热,不热即有损于人也。
隔日一报,三报之后,当脓水大出为佳。 巨阙、太仓、上下脘,此之一行有六穴,忌火针也。大 块当停针转动须臾为佳。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也。下针一宿发热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翻译:

使用针灸治疗时,首先要明确穴位的位置,掌握补虚泻实的原则,调和阴阳,顺应气血的运行规律,不能违背其自然法则。施针者需心无旁骛,口如衔索般专注,目视内部,细心体察气血的变化,不可随意行针。
- 针入一分,可以感知天地之气。
- 针入二分,可以感知呼吸出入和上下水火之气。
- 针入三分,可以感知四时五行、五脏六腑的顺逆之气。
施针时需注意:
- 针皮毛腠理时,不可伤及肌肉。
- 针肌肉时,不可伤及筋脉。
- 针筋脉时,不可伤及骨髓。
- 针骨髓时,不可伤及经络。

五行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 东方甲乙木,对应肝、胆、筋膜、魂。
- 南方丙丁火,对应心、小肠、血脉、神。
- 西方庚辛金,对应肺、大肠、皮毛、魄。
- 北方壬癸水,对应肾、膀胱、骨髓、精、志。
- 中央戊己土,对应脾、胃、肌肉、意智。

若施针不当,会导致五乱:
- 伤筋膜,令人惊愕失魂。
- 伤血脉,令人烦乱失神。
- 伤皮毛,令人上气失魄。
- 伤骨髓,令人呻吟失志。
- 伤肌肉,令人四肢无力失智。
若施针过度,可能导致死亡。所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指愚昧者胡乱施针必致死亡,无法起死回生。

此外,若病人已呈现死亡状态,不可施针;如同国家已亡,不可谋事。即使圣贤也无法复活死人,挽救亡国。因此,不入危邦,不居乱邦。愚昧者贪图利益,不懂治乱存亡之道,终将害己害人,甚至亡国破家,这也是医者应遵循的原则。

施针之法,以补泻为主,呼吸应如江汉之流,补泻如升斗之量,遵循经纬法则,阴阳互不干扰。
- 震为阳气之始(火生于寅),
- 兑为阴气之终(戊为土墓),
- 坎为太玄华(冬至夜半,一阳爻生),
- 离为太阳精(象征中女)。
补法从卯南开始(补不足,地户至巽为地虚),泻法从酉北开始(天门在干)。
针入时如日光明(向寅至午),针出时随月光(从申向午,午为日月光之位)。如此遵循五行规律,调和营卫气血,是施针者的随身宝。

使用锋针时,需快速除疾,先补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随师指导调整。
- 刺急症,需深刺并久留针。
- 刺缓症,需浅刺并快速出针。
- 刺大症,需微出血。
- 刺滑症,需快速出针并浅刺久留。
- 刺涩症,需找准脉象,顺逆久留,快速出针,压住穴位,勿出血。
体弱者勿用大针,气不足者宜用药调理。其他针法用于破痈坚、瘤结、息肉,也治久疾。

火针使用锋针,以油火烧至猛热,不热则伤人。隔日施针,三次后脓水大出为佳。巨阙、太仓、上下脘等六穴忌用火针。大块需停针转动片刻。每次施针需观察脉象,脉好才下针,脉恶勿乱下针。下针后若发热,需注意调养。

解释:

该文主要阐述了针灸的基本原则、施针技巧及注意事项,强调施针者需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1. 补虚泻实:针灸的核心原则,根据病情补益虚弱或泻除实邪。
2. 五行与脏腑:中医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与自然五行相对应,指导针灸治疗。
3. 施针技巧:根据病情深浅、缓急选择不同的针刺方法,强调针入深度与留针时间的重要性。
4. 火针使用:火针用于治疗顽固病症,但需注意温度与穴位禁忌。
5. 脉象观察:施针前后需密切观察脉象,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该文体现了中医针灸的复杂性与科学性,强调医者需具备全面的知识与技能,方能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