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上·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
凡五脏六腑,变化无穷,散在诸经,其事隐没,难得俱知。今纂集相附,以为旁通,令学人少留意推寻,造次可见矣。
五脏∶肾(水一) 心(火二) 肝(木三) 肺(金四) 脾(土五)
六腑∶膀胱 小肠 胆 大肠 胃 三焦
五脏经∶足少阴 手少阴 足厥阴 手太阴 足太阴
六腑经∶足太阳 手太阳 足少阳 手阳明 足阳明 手少阳
五脏脉∶沉濡 洪盛 弦长 浮短 缓大
五脏斤两∶一斤二两(又云∶一斤一两) 十二两(三毛七孔) 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
三 ?六腑斤两∶九两二铢 二斤十四两 三两三铢 二斤十二两二斤十四两
六腑丈尺∶纵广七寸(又云∶九寸) 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 三寸三分 一丈二尺广六
六腑所受∶九升二合(又云∶九升九合) 二斗四升 一合(《难经》作三合) 一斗二升 三斗五升
五脏官∶后宫列女 帝王 上将军(又为郎官) 大尚书(又为上将军) 谏议大夫
六腑官∶水曹掾 监仓吏 将军决曹吏 监仓掾 内啬吏
五腑俞∶十四椎 五椎 九椎 三椎 十一椎
六腑俞∶十九椎 十八椎 十椎 十六椎 十二椎 十三椎
五脏募∶京门 巨阙 期门 中府 章门
六腑募∶中极 关元 日月 天枢 中脘 石门
五脏脉出∶涌泉 中冲(此心包络经,心经出少冲) 大敦 少商 隐白
流(《甲乙》作留∶)然谷 劳宫(心经流少府) 行间 鱼际 大都
注∶太溪 大陵(心经注神门) 太冲 大泉 太白
过∶水泉 内关(心经过通里) 中封 列缺 公孙
行∶复溜 间使(心经行灵道) 中 经渠 商丘
入∶阴谷 曲泽(心经入少海) 曲泉 尺泽 阴陵泉 #
六腑脉出∶至阴 少泽 窍阴 商阳 厉兑 关冲(此三焦经出入)
流∶通谷 前谷 侠溪 二间 内庭 液门
注∶束骨 后溪 临泣 三间 陷谷 中渚
过∶京骨 腕骨 丘墟 合谷 冲阳 阳池
行∶昆仑 阳谷 阳辅 阳溪 解溪 支沟
入∶委中 小海 阳陵泉 曲池 三里 天井
五窍∶耳(二阴) 舌(口) 目 鼻 唇
五养∶骨(精) 血(脉) 筋 皮毛(气) 肉
五液∶唾 汗 泪 涕 涎
五声∶呻(噫) 言 呼 哭 歌
六气∶ 吹 呼 呵 嘘 唏
五神∶志(精) 神 血(魂) 气(魄) 意(智又作营意)
五有余病∶胀满 笑不止 怒 喘喝仰息 泾溲不利
五不足病∶厥逆 忧(一作悲) 恐 息利少气 四肢不用
六情∶恶哀 怵虑(一作惠好) 好喜(一作直喜) 威怒 乐愚 贪狠 廉贞 阴贼 宽大公正 奸邪
八性∶欲忌 友爱 慈(惠悲) 气(正) 公私(怨)
五常∶智(谋) 礼(哲) 仁(肃) 义 信(圣)
五事∶听(聪) 视(明) 貌(恭) 言(从) 思(睿)
五咎∶急 豫 狂 僭 蒙
五音∶吟咏 肆呼 讽 唱 歌
五声∶羽(四十八丝) 征(五十四丝) 角(六十四丝) 商(七十二丝) 宫(八十一丝)
五色∶黑 赤 青 白 黄
五味∶咸 苦 酸 辛 甘
五臭∶腐 焦 膻 腥 香
五宜(子来扶母∶)酸 甘 苦 咸 辛
五恶(味之恶∶)甘 咸 辛 苦 酸
五恶(气之恶∶)燥 热 风 寒 湿
五数∶一(六) 二(七) 三(八) 四(九) 五(十)
五行∶水 火 木 金 土
五时∶冬 夏 春 秋 季夏
五形(外应五行之形,内法五脏之象) 曲 兑 直 方 圆
五畜∶豕(《外台》云∶豕鼠) 羊(《外台》云∶蛇、马) 鸡(《外台》云∶虎、兔)犬(《外台》云∶猴、鸡) 牛(《外台》云∶龙、羊、犬、牛)
五谷∶大豆 麦 麻 稻(黄黍) 稷
五果∶栗 杏 李 桃 枣
五菜∶藿 薤 韭 葱 葵
论曰∶假令人肾、心、肝、肺、脾为脏,则膀胱、小肠、胆、大肠、胃为腑。足少阴为肾经,足太阳为膀胱经,下至五脏、五果、五菜,皆尔触类长之,他皆仿此。(《外台》续添二十三条,本非《千金》之旧,今更不附入。)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翻译:

《千金方》针灸篇中的“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第四”提到,五脏六腑的变化无穷无尽,散布在众多经络中,其规律隐晦难懂,难以全面掌握。因此,这里将相关的内容编纂整理,形成“旁通诀”,以便学习者能够稍加留意,通过推敲和探索,快速理解其中的道理。

五脏:肾(属水,编号一)、心(属火,编号二)、肝(属木,编号三)、肺(属金,编号四)、脾(属土,编号五)。

六腑:膀胱、小肠、胆、大肠、胃、三焦。

五脏对应的经络:足少阴经(肾)、手少阴经(心)、足厥阴经(肝)、手太阴经(肺)、足太阴经(脾)。

六腑对应的经络:足太阳经(膀胱)、手太阳经(小肠)、足少阳经(胆)、手阳明经(大肠)、足阳明经(胃)、手少阳经(三焦)。

五脏的脉象:肾脉沉濡、心脉洪盛、肝脉弦长、肺脉浮短、脾脉缓大。

五脏的重量:肾一斤二两(一说一斤一两)、心十二两(有三毛七孔)、肝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肺三斤三两、脾二斤三两。

六腑的重量:膀胱九两二铢、小肠二斤十四两、胆三两三铢、大肠二斤十二两、胃二斤十四两、三焦未知。

六腑的长度与宽度:膀胱纵广七寸(一说九寸)、小肠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胆三寸三分、大肠一丈二尺广六寸、胃未知、三焦未知。

六腑的容量:膀胱九升二合(一说九升九合)、小肠二斗四升、胆一合(《难经》作三合)、大肠一斗二升、胃三斗五升、三焦未知。

五脏的官职象征:肾为后宫列女、心为帝王、肝为上将军(又为郎官)、肺为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脾为谏议大夫。

六腑的官职象征:膀胱为水曹掾、小肠为监仓吏、胆为将军决曹吏、大肠为监仓掾、胃为内啬吏、三焦未知。

五脏的俞穴:肾俞在第十四椎、心俞在第五椎、肝俞在第九椎、肺俞在第三椎、脾俞在第十一椎。

六腑的俞穴: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小肠俞在第十八椎、胆俞在第十椎、大肠俞在第十六椎、胃俞在第十二椎、三焦俞在第十三椎。

五脏的募穴:肾募在京门、心募在巨阙、肝募在期门、肺募在中府、脾募在章门。

六腑的募穴:膀胱募在中极、小肠募在关元、胆募在日月、大肠募在天枢、胃募在中脘、三焦募在石门。

五脏经脉的起点:肾脉出涌泉、心脉出中冲(心包络经,心经出少冲)、肝脉出大敦、肺脉出少商、脾脉出隐白。

五脏经脉的流注:肾脉流然谷、心脉流劳宫(心经流少府)、肝脉流行间、肺脉流鱼际、脾脉流大都。

五脏经脉的注入:肾脉注太溪、心脉注大陵(心经注神门)、肝脉注太冲、肺脉注大泉、脾脉注太白。

五脏经脉的经过:肾脉过水泉、心脉过内关(心经过通里)、肝脉过中封、肺脉过列缺、脾脉过公孙。

五脏经脉的运行:肾脉行复溜、心脉行间使(心经行灵道)、肝脉行中、肺脉行经渠、脾脉行商丘。

五脏经脉的归入:肾脉入阴谷、心脉入曲泽(心经入少海)、肝脉入曲泉、肺脉入尺泽、脾脉入阴陵泉。

六腑经脉的起点:膀胱脉出至阴、小肠脉出少泽、胆脉出窍阴、大肠脉出商阳、胃脉出厉兑、三焦脉出关冲。

六腑经脉的流注:膀胱脉流通谷、小肠脉流前谷、胆脉流侠溪、大肠脉流二间、胃脉流内庭、三焦脉流液门。

六腑经脉的注入:膀胱脉注束骨、小肠脉注后溪、胆脉注临泣、大肠脉注三间、胃脉注陷谷、三焦脉注中渚。

六腑经脉的经过:膀胱脉过京骨、小肠脉过腕骨、胆脉过丘墟、大肠脉过合谷、胃脉过冲阳、三焦脉过阳池。

六腑经脉的运行:膀胱脉行昆仑、小肠脉行阳谷、胆脉行阳辅、大肠脉行阳溪、胃脉行解溪、三焦脉行支沟。

六腑经脉的归入:膀胱脉入委中、小肠脉入小海、胆脉入阳陵泉、大肠脉入曲池、胃脉入三里、三焦脉入天井。

五脏对应的五窍:肾主耳(二阴)、心主舌(口)、肝主目、肺主鼻、脾主唇。

五脏对应的五养:肾养骨(精)、心养血(脉)、肝养筋、肺养皮毛(气)、脾养肉。

五脏对应的五液:肾液为唾、心液为汗、肝液为泪、肺液为涕、脾液为涎。

五脏对应的五声:肾声为呻(噫)、心声为言、肝声为呼、肺声为哭、脾声为歌。

六气:吹、呼、呵、嘘、唏。

五脏对应的五神:肾神为志(精)、心神为神、肝神为血(魂)、肺神为气(魄)、脾神为意(智,又作营意)。

五脏有余的病状:肾有余则胀满、心有余则笑不止、肝有余则怒、肺有余则喘喝仰息、脾有余则泾溲不利。

五脏不足的病状:肾不足则厥逆、心不足则忧(一作悲)、肝不足则恐、肺不足则息利少气、脾不足则四肢不用。

六情:恶哀、怵虑(一作惠好)、好喜(一作直喜)、威怒、乐愚、贪狠、廉贞、阴贼、宽大公正、奸邪。

八性:欲忌、友爱、慈(惠悲)、气(正)、公私(怨)。

五常:智(谋)、礼(哲)、仁(肃)、义、信(圣)。

五事:听(聪)、视(明)、貌(恭)、言(从)、思(睿)。

五咎:急、豫、狂、僭、蒙。

五音:吟咏、肆呼、讽、唱、歌。

五声:羽(四十八丝)、征(五十四丝)、角(六十四丝)、商(七十二丝)、宫(八十一丝)。

五色:黑、赤、青、白、黄。

五味:咸、苦、酸、辛、甘。

五臭:腐、焦、膻、腥、香。

五宜(子来扶母):酸、甘、苦、咸、辛。

五恶(味之恶):甘、咸、辛、苦、酸。

五恶(气之恶):燥、热、风、寒、湿。

五数: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

五行:水、火、木、金、土。

五时:冬、夏、春、秋、季夏。

五形(外应五行之形,内法五脏之象):曲、兑、直、方、圆。

五畜:豕(《外台》云:豕鼠)、羊(《外台》云:蛇、马)、鸡(《外台》云:虎、兔)、犬(《外台》云:猴、鸡)、牛(《外台》云:龙、羊、犬、牛)。

五谷:大豆、麦、麻、稻(黄黍)、稷。

五果:栗、杏、李、桃、枣。

五菜:藿、薤、韭、葱、葵。

论曰:假若将肾、心、肝、肺、脾视为五脏,则膀胱、小肠、胆、大肠、胃为六腑。足少阴经为肾经,足太阳经为膀胱经,下至五脏、五果、五菜,皆可依此类推,其他内容也以此类推。(《外台》续添二十三条,本非《千金》之旧,今更不附入。)


解释:

该段内容主要总结了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的分类、属性、功能、经络、脉象、重量、长度、容量、官职象征、俞穴、募穴、经脉的起点、流注、注入、经过、运行、归入,以及五窍、五养、五液、五声、六气、五神、五脏有余与不足的病状、六情、八性、五常、五事、五咎、五音、五声、五色、五味、五臭、五宜、五恶、五数、五行、五时、五形、五畜、五谷、五果、五菜等内容。这些内容为中医理论中关于五脏六腑的系统性总结,旨在帮助学习者通过“旁通诀”快速理解五脏六腑的复杂关系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其核心思想是“触类旁通”,即通过掌握某一类事物的规律,可以推导出其他相关事物的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在中医理论中尤为重要,因为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脏腑之间、经络之间、气血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