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论·论诊候第四
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何谓三部?寸关尺也。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何谓九候?部各有三,合为九候。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角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合为九候。
夫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愚医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时之经,或用汤药倒错,针灸失度,顺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灭亡。哀哉蒸民,枉死者半,可谓世无良医。为其解释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燃,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难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
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故曰医者意也。又曰∶
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又不须下而强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 ,胀满烦乱,浮肿而死。又不须灸而强与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而死。
灸而不与灸之者,令人冷结重凝,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
黄帝问曰∶淫邪泮衍奈何?岐伯对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及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也。凡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问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对曰∶阴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盛则梦蹈大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扬,下盛则梦堕坠;甚饱则梦与(巢源云∶梦行)甚饥则梦取(巢源云∶梦卧);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而不属。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客于肝,则梦见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见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见游行;客于胃,则梦见饮食;客于大肠,则梦见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见聚邑、街衢;客于胆,则梦见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交接斗内;客于项,则梦见斩首;客于胯,则梦见行走而不能前进,及池渠阱 中居;客于股,则梦见礼节拜跪;客于胞 ,则梦见溲溺便利。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
善诊候者,亦可深思此意,乃尽善尽美矣。
《史记》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生候尚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能将节调理,委以良医,病无不愈。
白话文翻译
诸论·论诊候第四
想要治疗疾病,首先要观察疾病的根源,了解病情的变化。如果五脏没有虚弱,六腑没有衰竭,血脉没有紊乱,精神没有涣散,那么服药后必定能够康复。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可能只能得到一半的治愈效果。如果病情已经恶化,生命将难以保全。
诊候的方法,通常在清晨进行,因为此时阴气尚未活动,阳气尚未散失,饮食尚未摄入,经脉尚未充盈,络脉调和均匀,气血尚未紊乱,此时可以准确地诊脉,了解病情的顺逆,不是这个时段则不宜诊脉。深入观察三部九候,明确告知病情,古代善于行医的人,上等医生医治国家,中等医生医治人,下等医生医治疾病。又说,上等医生通过听声音诊断,中等医生通过观察面色诊断,下等医生通过诊脉诊断。又说,上等医生医治未病之病,中等医生医治欲病之病,下等医生医治已病之病。如果不专心用意,混淆了病情,那么病人就难以救治了。
什么是三部?指的是寸、关、尺。上部对应天,是肺;中部对应人,是脾;下部对应地,是肾。什么是九候?每部分各有三个候,合起来就是九候。上部天,是两额动脉,主管头角之气;上部地,是两颊动脉,主管口齿之气;上部人,是耳前动脉,主管耳目之气。中部天,是手太阴,是肺之气;中部地,是手阳明,是胸中之气;中部人,是手少阴,是心之气。下部天,是足厥阴,是肝之气;下部地,是足少阴,是肾之气;下部人,是足太阴,是脾之气。合起来就是九候。
如果形体强盛而脉象细弱,气息不足,难以呼吸的人会死亡;如果形体消瘦而脉象粗大,胸中气息过多的人会死亡;如果形体和气息相得益彰的人会生存;如果三五不调的人会生病;如果三部九候都失去协调的人会死亡。愚蠢的医生不了解三部九候,以及四时的经脉,或者用汤药错乱,针灸失度,顺着方子治病,反而增加了其他疾病,导致病人死亡。可悲的是,百姓中枉死的人占了一半,可以说世上没有良医。为了解释经书中的说法,地、水、火、风,和合而成人。如果人的火气不调,全身会发热;如果风气不调,全身会强直,毛孔闭塞;如果水气不调,身体会浮肿,气息急促;如果土气不调,四肢无力,说话无声。如果火气消失,身体会变冷;如果风气停止,气息会断绝;如果水气枯竭,血液会消失;如果土气散失,身体会裂开。然而愚蠢的医生不考虑脉道,反而治疗疾病,使五脏中的五行相互克制,如火燃烧,再加注油,不可不谨慎。如果四气和谐,四神安宁,一旦一气不调,百病丛生。如果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发作。又说: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需要治疗才能痊愈;一百一病,难以治愈;一百一病,真正死亡,无法治愈。
张仲景说:想要治疗各种疾病,首先要用汤药荡涤五脏六腑,开通经脉,调和阴阳,驱散邪气,滋润枯朽,使皮肤光滑,增加气血。水能净化万物,所以用汤药。如果四肢疾病长久,风冷发作,接下来应该用散剂。散剂能驱散邪气,治疗风气湿痹,表里移动,居无定处的人,散剂应该平复。接下来应该用丸剂,丸药能驱散风冷,破除积聚,消除各种坚硬癖块,增进饮食,调和荣卫,能够综合运用的人,可以说是上等医生,所以说医生靠的是心意。又说:不需要发汗而强行发汗的人,会失去津液,枯竭而死。需要发汗而不给予发汗的人,会使毛孔闭塞,让人闷绝而死。又不需要泻下而强行泻下的人,会让人开肠,洞泄不止而死;需要泻下而不给予泻下的人,会让人内心懊恼,胀满烦乱,浮肿而死。又不需要灸疗而强行灸疗的人,会让火邪入腹,扰乱五脏,加重烦乱而死。需要灸疗而不给予灸疗的人,会让冷气凝结,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处消散,病情加重而死。
黄帝问道:淫邪泛滥怎么办?岐伯回答说:正邪从外侵袭内部,还没有固定的居所,如果淫邪进入脏腑,没有固定的位置,与荣卫一起运行,与魂魄飞扬,让人睡眠不安,容易做梦。如果气淫于腑,则外部有余,内部不足;如果气淫于脏,则内部有余,外部不足。黄帝问:有余、不足有形态吗?岐伯回答说:阴盛则梦见涉水而恐惧,阳盛则梦见蹈火而烧灼,阴阳俱盛则梦见相杀毁伤;上盛则梦见飞扬,下盛则梦见堕坠;过饱则梦见行走,过饥则梦见取食;肝气盛则梦见发怒,肺气盛则梦见恐惧、哭泣,心气盛则梦见喜笑及恐畏,脾气盛则梦见歌乐、体重、手足不举,肾气盛则梦见腰脊两解而不属。这十二种盛象,到了就泻之,立刻痊愈。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见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客于肝,则梦见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见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见游行;客于胃,则梦见饮食;客于大肠,则梦见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见聚邑、街衢;客于胆,则梦见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交接斗内;客于项,则梦见斩首;客于胯,则梦见行走而不能前进,及池渠阱中居;客于股,则梦见礼节拜跪;客于胞,则梦见溲溺便利。这十五种不足的梦境,到了就补之,立刻痊愈。
善于诊候的人,也可以深思这个道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史记》说: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如果生命的气息尚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能够调理,交给良医,病无不愈。
内容解释
该段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首先强调了诊断疾病的重要性,指出在疾病初期治疗最为有效,随着病情的发展,治愈的难度会增加。接着详细介绍了诊脉的最佳时间和方法,以及三部九候的具体内容,即通过观察和诊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文章区分了不同层次的医生,上等医生通过听声音诊断,中等医生通过观察面色诊断,下等医生通过诊脉诊断,并且强调了医生需要用心用意,不能混淆病情。
文章还解释了四气(地、水、火、风)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指出如果四气不调,会导致各种疾病。张仲景提出治疗疾病应先用汤药荡涤五脏六腑,开通经脉,调和阴阳,驱散邪气,然后根据病情使用散剂或丸剂。最后,文章引用了《史记》中的“六不治”原则,即某些情况下疾病难以治愈,强调了及时治疗和良医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该段内容全面阐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强调了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和医生的重要性,以及四气调和与人体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