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腑方·胞囊论第三
(论一首 方十六首 灸法八首)
论曰∶胞囊者,肾膀胱候也,贮津液并尿。若脏中热病者,胞涩小便不通,尿黄赤。若腑中寒病者,胞滑小便数而多白。若至夜则尿偏甚者,夜则内阴气生,故热则泻之,寒则补之,不寒不热根据经调之,则病不生矣。
凡尿不在胞中,为胞屈僻,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纳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即愈。
榆皮通滑泄热煎治肾热应胞囊涩热,小便黄赤,苦不通方。
榆白皮 赤蜜 葵子(各一升) 滑石 通草(各三两) 车前子(五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三斗,煮取七升,去滓,下蜜更煎,取三升,分三服。妇人难产亦同此方。
滑石汤治膀胱急热,小便黄赤方。
滑石(八两) 子芩(三两) 车前子 冬葵子(各一升) 榆白皮(四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虚劳白浊方∶
榆白皮切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
又方 捣干羊骨为末,服方寸匕,日二。
凡饱食后或忍小便,或走马、或忍小便大走及入房,皆致胞转脐下,急满不通治之方∶
用乱发急缠如两拳大,烧为末,醋四合,和二方寸匕服之讫,即炒熟黑豆叶蹲坐上。
治胞转方∶
石苇(一两) 葵子 通草 甘草(各二两) 鬼箭羽(三两) 滑石(四两) 榆白皮(一升)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胞转不得小便八九日者方∶
葵子(一升) 滑石 寒水石(各一斤)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三服。
治胞转小便不得方∶
葱白(四七茎) 阿胶(一两) 琥珀(二两) 车前子(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阿胶三两,水二升,煮取七合。顿服之。
又方 豉五合,以水三升,煮数沸,顿服之。
又方 以麻子煮汁,顿服之。
又方 连枷关烧灰,水调服之。
又方 笔头烧灰,水服之。
又方 烧死蜣螂二枚为末,水服之。
又方 纳白鱼子茎孔中。
又方 酒和猪脂、鸡子大,顿服之。
灸法灸脾俞百壮。又灸三焦俞百壮。又灸肾俞百壮。又灸章门百壮,在季肋端。
治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转方∶
灸玉泉七壮,穴在关元下一寸,大人从心下度,取八寸是玉泉穴,小儿斟酌取之。又灸第十五椎五十壮。又灸脐下一寸。又灸脐下四寸,各随年壮。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膀胱腑方·胞囊论第三
(论一篇,方剂十六首,灸法八首)
论说:胞囊(膀胱)是肾脏和膀胱的功能表现,主要储存津液和尿液。如果脏腑中有热病,膀胱会变得干涩,导致小便不通畅,尿液呈黄赤色。如果脏腑中有寒病,膀胱会变得滑利,导致小便频繁且量多,尿液呈白色。如果夜间小便特别多,这是因为夜间阴气生发。因此,治疗原则是:热证用泻法,寒证用补法,不寒不热的则根据经络调理,这样疾病就不会发生。
小便不在膀胱中的处理方法:如果尿液无法正常储存在膀胱中,导致膀胱屈曲、津液不通,可以用葱叶去除尖头,插入阴茎孔中约三寸深,轻轻用口吹气,使膀胱膨胀,津液通畅后即可痊愈。
方剂与治疗方法
1. 榆皮通滑泄热煎:用于治疗肾热导致的膀胱干涩、小便黄赤、排尿困难的方剂。
组成:榆白皮、赤蜜、葵子各一升,滑石、通草各三两,车前子五两。
用法:将以上六味药切碎,用三斗水煮至七升,去渣后加入蜂蜜再煎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此方也适用于妇女难产。
滑石汤:用于治疗膀胱急热、小便黄赤的方剂。
组成:滑石八两,子芩三两,车前子、冬葵子各一升,榆白皮四两。
用法:将以上五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治虚劳白浊方:
- 方法一:榆白皮切二升,用二斗水煮至五升,分五次服用。
- 方法二:将干羊骨捣碎成末,每次服用一方寸匕,每日两次。
- 方法一:榆白皮切二升,用二斗水煮至五升,分五次服用。
饱食后或忍小便导致的膀胱扭转治疗方法:
方法:用乱发急缠成两拳大小,烧成灰末,与四合醋混合,服用两方寸匕后,立即炒熟黑豆叶,蹲坐在上面。治胞转方:
组成:石苇一两,葵子、通草、甘草各二两,鬼箭羽三两,滑石四两,榆白皮一升。
用法:将以上七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治胞转不得小便八九日者方:
组成:葵子一升,滑石、寒水石各一斤。
用法:将以上三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五升,分三次服用。治胞转小便不得方:
组成:葱白四七茎,阿胶一两,琥珀二两,车前子一升。
用法:将以上四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
其他方法:- 阿胶三两,用二升水煮至七合,一次服用。
- 豉五合,用三升水煮沸,一次服用。
- 用麻子煮汁,一次服用。
- 连枷关烧灰,用水调服。
- 笔头烧灰,用水服用。
- 烧死蜣螂两枚为末,用水服用。
- 将白鱼子茎插入阴茎孔中。
- 用酒和猪脂混合,约鸡子大小,一次服用。
- 阿胶三两,用二升水煮至七合,一次服用。
灸法
1. 灸脾俞穴百壮。
2. 灸三焦俞穴百壮。
3. 灸肾俞穴百壮。
4. 灸章门穴百壮(位于季肋端)。
治腰痛小便不利、膀胱扭转的灸法:
1. 灸玉泉穴七壮(位于关元穴下一寸,成人从心口下量取八寸,小儿酌情取穴)。
2. 灸第十五椎五十壮。
3. 灸脐下一寸。
4. 灸脐下四寸,各随年龄灸相应壮数。
解释
本篇主要讨论膀胱(胞囊)的功能及其与肾脏的关系,强调膀胱在储存和排泄尿液中的作用。根据病因(寒热)的不同,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方剂。
- 热证:表现为小便黄赤、排尿困难,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如榆皮通滑泄热煎、滑石汤等。
- 寒证:表现为小便频繁、量多、色白,治疗以温补为主。
- 膀胱扭转:因饱食后忍小便或剧烈运动导致,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灸法和外治法。
- 灸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脾俞、肾俞、玉泉等)来调理膀胱功能,缓解症状。
整体内容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药物、外治和针灸等多种手段,针对膀胱相关疾病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