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腑方·三焦脉论第四

(论一首)

论曰∶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而不可见,和利精气,决通水道,息气肠胃之间,不可不知也。三焦名中清之腑,别号玉海。水道出属膀胱合者,虽合而不同。上中下三焦同号为孤腑,而营出中焦,卫出上焦。营者络脉之气道也,卫者经脉之气道也。其三焦形相浓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云。
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少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太阳大络视其结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壳壳而不坚疼(一云壳壳而坚)。久咳不已传之三焦,咳而腹 ?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额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是动则病,耳聋 ,咽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肿,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翻译:

论曰:
三焦,又称三关。上焦称为“三管反射”,中焦称为“霍乱”,下焦称为“走哺”。三焦合而为一,虽然有名称但没有具体的形态,主要负责五脏六腑之间的沟通与神气的运行,贯穿全身,可以感知但无法直接看到。三焦调和精气,疏通水道,调节肠胃之间的气机,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三焦被称为“中清之腑”,别名为“玉海”。水道与膀胱相连,但三焦与膀胱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上、中、下三焦统称为“孤腑”,其中“营气”出自中焦,“卫气”出自上焦。营气是络脉中的气,卫气是经脉中的气。三焦的形态、厚薄、大小与膀胱相似。

三焦病的症状:
三焦有病时,会出现腹胀、气满,尤其是下腹部坚硬,小便不通,甚至出现水肿或胀满。这种病症可以在足太阳经外侧的大络脉处观察到,位于太阳经与少阳经之间,也可以通过脉象诊断,治疗时可取“委阳”穴。
如果小腹肿痛且小便不通,病邪在三焦,可以取太阳经的大络脉,观察其是否有结脉,同时观察厥阴经的小络脉是否有血结。如果肿痛波及胃脘,可以取“三里”穴。
三焦胀满时,气满于皮肤,皮肤表面坚硬但不疼痛(也有说法是坚硬且疼痛)。久咳不愈会传至三焦,导致咳嗽并伴有腹部不适。

手少阳经的循行与病症:
手少阳经的脉气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经过两指之间,沿手背腕部外侧的两骨之间上行,经过肘部外侧,再向上经过肩部,与足少阳经相交后进入缺盆,再与膻中相交,散络于心包,穿过膈肌,遍布三焦。其分支从膻中上行至缺盆,再向上经过颈部,沿耳后直上至耳上角,再弯曲向下至下颌。另一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再经过耳前,经过“客主人”穴前方,交于颊部,到达眼外角。
手少阳经有病时,会出现耳聋、咽肿、喉痹等症状。三焦主气,气病时会出现汗出、眼外角疼痛、颊肿、耳后、肩、肘、臂外侧疼痛,无名指无法活动。治疗时,实症用泻法,虚症用补法,热症用速刺法,寒症用留针法,脉陷下时用灸法,不实不虚时按经取穴治疗。实症时“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虚症时“人迎”脉比“寸口”脉小。

解释:

  1. 三焦的概念
    三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虽然三焦没有具体的解剖形态,但它在人体中起着沟通五脏六腑、调节气机、疏通水道的作用。三焦的功能与气、水的运行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膀胱、肠胃的功能有联系。

  2. 三焦病的表现
    三焦有病时,主要表现为气机不畅、水液代谢失调,如腹胀、小便不通、水肿等。这些症状反映了三焦在调节气、水方面的功能失常。

  3. 手少阳经的循行与病症
    手少阳经是三焦的经络,其循行路径经过耳、咽喉、肩、肘等部位。三焦有病时,这些部位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耳聋、咽肿、肩臂疼痛等。治疗时根据病症的虚实寒热,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

  4. 治疗原则
    治疗三焦病时,需根据病症的虚实寒热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泻法、补法、速刺法、留针法等。同时,通过观察“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对比,判断病症的虚实。

总结:

该篇内容主要论述了三焦的功能、病症表现及治疗方法,强调了三焦在调节气机、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介绍了手少阳经的循行路径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原则。三焦虽然无形,但其功能贯穿全身,是中医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