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论一首 方二十三首 脉四首 灸法一首)
脾实热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者,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泻热汤
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方。
前胡 茯苓 龙胆 细辛 芒硝(各三两) 杏仁(四两) 元参 大青(各二两) 苦竹叶 (切 ?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后服。
射干煎方主治同前。
射干(八两) 大青(三两) 石膏(十两,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方半夏 母姜(各八两) 枳实 栀子 茯苓 芒硝(各三两) 细辛(五两) 白术 杏仁(各四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横方若赤黑发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敷之。
四肢寒热腰痛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
脾胃俱实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名
三黄泻热汤方大黄 麻黄 黄芩(各四两)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泽泻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黄泻热汤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黄(切,水一升半,渍一宿) 甘草(各三两) 泽泻 茯苓 黄芩 细辛 芒硝 橘皮(各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竹叶(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脾热偏一边痛,胸满胁偏胀方∶
茯苓 橘皮 泽泻(各三两) 芍药 白术(各四两) 桂心 人参(各三两) 石膏(八两) 半夏(六两) 生姜(切) 桑根白皮(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硝二两佳。
脾虚冷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悉补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参 橘皮(各一斤) 地骨皮 干姜 白术(各八两) 干地黄 芎 附子(各五两) 猪椒根皮(二斤) 桂心 桔梗(各四两) 甘草(三两) 大枣(五十枚)
上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渍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槟榔散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 陈曲 麦 浓朴 白术 吴茱萸(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温脾丸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方。
黄柏 大麦 吴茱萸 桂心 干姜 细辛 附子 当归 曲 大黄 黄连(各一两)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麻豆散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方。
大豆黄卷(二升) 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意多少。
脾胃俱虚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虚也。
治腹胀善噫食则欲呕,泄 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忘误,喉痹,补之方∶
黄连(一两) 禹余粮(二两) 白术 干姜(各三两) 大麻子(五两) 桑白皮(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
治脾胃俱虚苦饥寒痛方∶
人参 当归 桂心 茯苓 桔梗 芎 (各五两) 浓朴 甘草 橘皮 吴茱萸(各二两)白术(五两) 麦 (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术散治脾胃俱虚冷方。
白术 浓朴 人参 吴茱萸 茯苓 麦 曲 芎 (各三两)
上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食后服,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平胃丸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脘,太仓宜,服建中汤及此方。
杏仁(五十枚) 丹参(三两) 苦参 元参 葶苈(各二两) 芎 桂心(各一两)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以知为度。
又方 治丈夫小儿食实不消,胃气不调,或温壮热结,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热药后当进此丸调胃方,(露宿丸见后十六卷胃腑痼冷积热门)。
大黄(二两) 小草 甘草 芍药 芎 葶苈(各一两) 杏仁(五十枚)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一岁小儿二丸,渐加之。(《翼方》无杏仁,有菖蒲、当归、干姜、茯苓、麦门冬、细辛,为十三味)。
论曰∶凡病宿食在上脘,当吐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 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发热如疟状。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复止。寸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脉紧者,如转索左右无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宿食。
大曲丸主消谷断下温和又寒冷者,常服不患霍乱方。
大麦 曲(各一升) 附子 干姜 当归 人参(各三两) 赤石脂(一两) 桔梗 女萎(各二两) 吴茱萸 皂荚(各五两) 蜀椒(二两半) 乌梅(五十枚)
上十三味为末,蜜酢中半渍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蜜,和捣二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三两。
消食断下丸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 大麦 (各一升) 吴茱萸(四两)
上三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服。
干姜散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
干姜 法曲 蜀椒 豉 大麦 (各一升)
上五味合治,下筛,食后服三方寸匕,日三,以能食为度。
消食丸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 曲(各一升) 干姜 乌梅(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曲丸主消谷能食,除肠中水气胪胀方。
法曲 麦 杏仁(各五两)
上三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一合,日三。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本节主要讨论脾脏的虚实问题,包括脾实热和脾虚冷的症状、脉象、治疗方法及方剂。内容分为论、方、脉、灸法四部分。
脾实热
症状与脉象:
- 右手关脉阴实,足太阴经(脾经)出现问题。
- 表现为足部寒冷、小腿发热、腹部胀满、烦躁不安、难以入睡。
- 这种症状称为“脾实热”。
治疗方法:
1. 泻热汤
- 主治:舌根僵硬,或梦到唱歌、音乐,身体沉重无法行走。
- 组成:前胡、茯苓、龙胆、细辛、芒硝(各三两),杏仁(四两),元参、大青(各二两),苦竹叶。
- 用法:将上述九味药切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饭后服。
射干煎方
- 主治:与泻热汤相同。
- 组成:射干(八两)、大青(三两)、石膏(十两)、赤蜜(一升)。
- 用法:将四味药切碎,用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后加入蜂蜜煎至二升,分三次服。
- 主治:与泻热汤相同。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方
- 组成:半夏、母姜(各八两),枳实、栀子、茯苓、芒硝(各三两),细辛(五两),白术、杏仁(各四两),生地黄、淡竹叶(各一升)。
- 用法:将十一味药切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渣后加入芒硝,分三次服。
- 组成:半夏、母姜(各八两),枳实、栀子、茯苓、芒硝(各三两),细辛(五两),白术、杏仁(各四两),生地黄、淡竹叶(各一升)。
治脾横方
- 若出现赤黑色斑块如瓜大,可用羊脂煎后涂抹。
- 另一种方法:用赤小豆末和鸡蛋白外敷。
- 若出现赤黑色斑块如瓜大,可用羊脂煎后涂抹。
灸法
- 若四肢寒热、腰痛不能俯仰、身黄腹满、呕吐、舌根僵硬,可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每处灸七壮。
- 若四肢寒热、腰痛不能俯仰、身黄腹满、呕吐、舌根僵硬,可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每处灸七壮。
脾胃俱实
症状与脉象:
- 右手关脉阴阳俱实,足太阴经与阳明经(脾与胃)均实。
- 表现为脾胀、腹部坚硬、胁下疼痛、胃气不转、大便困难、时有泄泻、腹痛、上冲肺肝、动五脏、喘息、多惊、身热无汗、喉痹、精少。
治疗方法:
1. 三黄泻热汤
- 组成:大黄、麻黄、黄芩(各四两),杏仁、赤茯苓、甘草、橘皮、芒硝、泽泻。
- 用法:将九味药切碎,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渣后加入大黄,再煮两沸,去渣后加入芒硝,分三次服。
大黄泻热汤
- 主治:脾脉厥逆、腹部热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
- 组成:大黄(切,水一升半,浸泡一夜)、甘草(各三两),泽泻、茯苓、黄芩、细辛、芒硝、橘皮。
- 用法:将八味药切碎,用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渣后加入大黄,再煮两沸,去渣后加入芒硝,分三次服。
- 主治:脾脉厥逆、腹部热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
治脾热胁痛方
- 组成:石膏(一斤)、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竹叶(五升)。
- 用法:先用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渣后加入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后加入地黄汁,再煮两沸,加入蜂蜜煎至三升,慢慢服用。
- 组成:石膏(一斤)、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竹叶(五升)。
治脾热偏一边痛方
- 组成:茯苓、橘皮、泽泻(各三两),芍药、白术(各四两),桂心、人参(各三两),石膏(八两),半夏(六两),生姜、桑根白皮(各一升)。
- 用法:将十一味药切碎,用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渣后分三次服。若需泻下,可加芒硝二两。
- 组成:茯苓、橘皮、泽泻(各三两),芍药、白术(各四两),桂心、人参(各三两),石膏(八两),半夏(六两),生姜、桑根白皮(各一升)。
脾虚冷
症状与脉象:
- 右手关脉阴虚,足太阴经(脾经)虚冷。
- 表现为泄泻、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
- 这种症状称为“脾虚冷”。
治疗方法:
1. 治虚胀胁痛肩息方
- 组成:五加根皮、丹参、橘皮(各一斤),地骨皮、干姜、白术(各八两),干地黄、芎、附子(各五两),猪椒根皮(二斤),桂心、桔梗(各四两),甘草(三两),大枣(五十枚)。
- 用法:将十四味药切碎,用酒四斗浸泡五至七日,每次服七八合,逐渐加至一升,每日两次。
槟榔散
- 主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嗳气满闷、忧恚不乐。
- 组成:槟榔(八枚)、人参、茯苓、陈曲、麦、厚朴、白术、吴茱萸(各二两)。
- 用法:将八味药研末,饭后用酒服二方寸匕,每日两次。
- 主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嗳气满闷、忧恚不乐。
温脾丸
- 主治:久病虚弱、脾气弱、食不消化、喜嗳气。
- 组成:黄柏、大麦、吴茱萸、桂心、干姜、细辛、附子、当归、曲、大黄、黄连(各一两)。
- 用法:将十一味药研末,蜜丸如梧子大,空腹用酒服十五丸,每日三次。
- 主治:久病虚弱、脾气弱、食不消化、喜嗳气。
麻豆散
- 主治:脾气弱、食欲不振。
- 组成:大豆黄卷(二升)、大麻子(三升,炒香)。
- 用法:将两味药研末,用水调服一合,每日四至五次,随意服用。
- 主治:脾气弱、食欲不振。
脾胃俱虚
症状与脉象:
- 右手关脉阴阳俱虚,足太阴经与阳明经(脾与胃)均虚。
- 表现为胃中空虚、气短、四肢逆冷、寒泄不止。
- 这种症状称为“脾胃俱虚”。
治疗方法:
1. 治腹胀善嗳食则欲呕方
- 组成:黄连(一两)、禹余粮(二两)、白术、干姜(各三两)、大麻子(五两)、桑白皮(八两)、大枣(二十枚)。
- 用法:将七味药切碎,用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
治脾胃俱虚苦饥寒痛方
- 组成:人参、当归、桂心、茯苓、桔梗、芎(各五两),厚朴、甘草、橘皮、吴茱萸(各二两),白术(五两),麦(一升)。
- 用法:将十二味药切碎,用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
- 组成:人参、当归、桂心、茯苓、桔梗、芎(各五两),厚朴、甘草、橘皮、吴茱萸(各二两),白术(五两),麦(一升)。
白术散
- 主治:脾胃俱虚冷。
- 组成:白术、厚朴、人参、吴茱萸、茯苓、麦、曲、芎(各三两)。
- 用法:将八味药研末,饭后用酒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次。
- 主治:脾胃俱虚冷。
平胃丸
- 主治:身重、食欲不振、心下虚满、喜卧。
- 组成:杏仁(五十枚)、丹参(三两)、苦参、元参、葶苈(各二两)、芎、桂心(各一两)。
- 用法:将七味药研末,蜜丸如梧子大,用酒服五丸,每日三次。
- 主治:身重、食欲不振、心下虚满、喜卧。
其他方剂
大曲丸
- 主治:消谷、止泻,适用于寒热体质。
- 组成:大麦、曲(各一升),附子、干姜、当归、人参(各三两),赤石脂(一两),桔梗、女萎(各二两),吴茱萸、皂荚(各五两),蜀椒(二两半),乌梅(五十枚)。
- 用法:将十三味药研末,用蜜醋浸泡乌梅一夜,蒸熟后去核捣泥,与药末混合,蜜丸如梧子大,每日服十丸。
- 主治:消谷、止泻,适用于寒热体质。
消食断下丸
- 主治:寒冷体质者常服。
- 组成:曲、大麦(各一升),吴茱萸(四两)。
- 用法:将三味药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服十五丸。
- 主治:寒冷体质者常服。
干姜散
- 主治:食欲不振、心神恍惚。
- 组成:干姜、法曲、蜀椒、豉、大麦(各一升)。
- 用法:将五味药研末,饭后服三方寸匕,每日三次,以恢复食欲为度。
- 主治:食欲不振、心神恍惚。
消食丸
- 主治:多年食欲不振。
- 组成:小麦、曲(各一升),干姜、乌梅(各四两)。
- 用法:将四味药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日服十五丸,逐渐加至四十丸。
- 主治:多年食欲不振。
曲丸
- 主治:消谷、除肠中水气、腹胀。
- 组成:法曲、麦、杏仁(各五两)。
- 用法:将三味药研末,饭后用酒服一合,每日三次。
- 主治:消谷、除肠中水气、腹胀。
总结
本节详细介绍了脾脏虚实的辨证论治,包括脾实热、脾虚冷、脾胃俱实、脾胃俱虚的症状、脉象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剂种类丰富,涵盖了汤剂、散剂、丸剂、灸法等,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