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方·冷痢第八

(论一首 方三十二首)

论曰∶旧治痢于贵胜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未有不效者。贫家难以克办,亦无可将息也。
  温脾汤治积久冷热赤白痢方。
大黄 桂心(各三两) 附子 干姜 人参(各一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与前温脾汤小异)。

建脾丸治虚劳羸瘦身体重,脾胃冷,饮食不消,雷鸣腹胀,泄痢不止方。

钟乳粉(三两) 赤石脂 好曲 大麦 当归 黄连 人参 细辛 龙骨 干姜 茯苓石斛 桂心(各二两) 附子(一两) 蜀椒(六两)
上十五味为末,白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弱者饮服此方,男女通治。(《集验》无细辛、龙骨)。
增损建脾丸治丈夫虚劳,五脏六腑伤败受冷,初作滞下,久则变五色赤黑如烂肠,?
钟乳粉 赤石脂(各三两) 矾石 干姜 苁蓉 桂心 石斛 五味子 泽泻 远志 寄生柏子仁 人参 白头翁 天雄 当归 石榴皮 牡蛎 龙骨 甘草(各二两)
上二十味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四十丸。此二方止痢神验。

驻车丸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度,腹痛不可忍者方。

黄连(六两) 干姜(二两) 当归 阿胶(各三两)
上四味为末,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候干。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以意量减,日三。

大桃花汤治冷白滞痢腹痛方。

赤石脂 干姜 当归 龙骨 牡蛎(各三两) 附子(二两) 人参(一两半) 白术(一升)甘?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术取九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脓者加浓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三两。
又方 龙骨六两) 浓朴 当归(各三两) 赤石脂(五两)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热加白头翁二两半,牡蛎三两。
桃花丸 治下冷脐下搅痛方。
干姜 赤石脂(各十两)
上二味为末,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仓米汤治小腹冷气积聚结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方。

仓粳米(半升 净淘干漉) 薤白(一握,去青细切) 羊脂(一升,熬) 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
上四味,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黄,并米纳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温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

附子汤治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方。

附子(一枚) 石榴皮(一具) 阿胶(二两) 龙骨 甘草 芍药 干姜 黄连(各一两)黄芩(半两) 粳米(三合)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猝下痢汤方∶ 黄连(五两) 生姜(一斤)
上二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未止,更合服必效。
治久痢下纯白,由积卧冷处经久病发,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凡白痢属冷,赤痢属热方∶
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粥清醇酒令热,和曲末一升,空腹顿服,日三。若至食时,捣蒜饼,极烂煮之,干漉,热纳蒜 臼中相和,顿食之,少与余食,至饥时,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瘥来治久冷或痢不痢但腰腹患苦冷方∶
新蜀椒三升,用醋渍一宿,以曲三升和椒一升紧拌,煮作粥,空腹顿服之,加葱、豉、盐任性调和,不瘥更作,以瘥为限,不过三升椒即愈。此方不但治冷,大治诸虚损冷极有所益,久当自知。
  马蔺子丸治积冷痢下白脓方。
马蔺子(一升,熟熬) 附子(二两) 干姜 甘草(各二两半) 神曲 麦 阿胶(各五两)
上九味为末,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以知为度,或作散酒调服方寸匕亦佳。

浓朴汤治三十年久痢不止者。

浓朴 干姜 阿胶(各二两) 黄连(五两) 艾叶 石榴皮(各三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四续丸治三十年注痢骨立萎黄肠滑不瘥方。

云实(五合,熬香) 龙骨(三两) 附子 女萎(各二两) 白术(二两半)
上五味为末,以蜡煎烊以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过五六服。
  椒艾丸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尽,两足?
蜀椒(三百枚) 乌梅(一百枚) 熟艾(一升) 干姜(三两) 赤石脂(二两)
上五味,椒、姜艾下筛,梅着一斗米下蒸,令饭熟,去核,纳姜、椒末、合捣三千杵,

下痢丸治数十年痢,下气消谷,令人能食,夏月长将服之不霍乱方。

大麦 法曲(各一升) 乌梅(二升半) 附子 干姜 黄连 黄柏 桂心(各二两)蜀椒(半两) 吴茱萸(四两)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后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亦可至四十丸。

麦丸治数十年下痢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方。

大麦 好曲(各一升) 附子 当归 桂心(各二两) 蜀椒(一两) 吴茱萸 干姜 黄连 乌梅肉(各四两)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二十丸,日三。

乌梅丸治久痢诸药不瘥数十年者,消谷下气,补虚方。

乌梅肉 黄连 干姜 吴茱萸(各四两) 桂心(二两) 当归(三两) 蜀椒(一两半)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
  又方 治冷痢久下方。
乌梅(三百枚) 干姜 黄连(各十两) 当归 蜀椒(各四两) 细辛 附子 桂心 人参 黄柏(各六两,一方用麦 )
上十味为末,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五升米下,别捣如泥,搅令相得,纳蜜和捣二千杵,丸如梧子,食前服十丸,日三服,稍增至二十丸。

七味散治痢下久不瘥神验方。

黄连(八分) 龙骨 赤石脂 浓朴 乌梅肉(各二分) 阿胶(三分) 甘草(一分)
上治,?
下筛,浆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儿一钱匕。
猪肝丸治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俱完出者方猪肝(一斤,熬令干) 黄连 乌梅肉 阿胶(各二两) 胡粉(七棋子大)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

羊脂煎治久痢不瘥者方。

羊脂(一棋子) 白蜡(二棋子) 黄连(一升),米醋(七合,煎取稠) 蜜(七合煎取五合)乌梅肉(二两) 乱发(灰汁洗去垢腻烧末,一升)
上七味纳铜器中,汤上煎之,搅可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
又方 羊脂 阿胶 蜡(各二两) 黍米(二升)
上四味合煮作粥,一服,食后即瘥。
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虚满、不下食方∶芍药 半夏 甘草(各一两) 浓朴 当归 桂心(各三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二三剂最佳。

治下痢心胸满不快,腹中雷鸣或呕吐方∶

黄连(五两) 橘皮 甘草(各二两) 龙骨 生姜 半夏(各三两) 人参(一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水一大沸,乃纳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妊妇服亦良。

断痢汤治心胸下伏水方。

半夏(一升) 生姜(五两) 茯苓 甘草 龙骨(各二两) 附子(一两) 人参 黄连(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泻心汤治猝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方。

人参 甘草 黄芩 栝蒌根 橘皮(各一两) 黄连(二两) 半夏(三两) 干姜(一两半)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胡洽云治老小利)。

香苏汤治下后烦气暴上方。

生苏(一把,冬用苏子三两) 香豉(五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治夏月暴冷忽壮热泄痢,引饮热汤,骤变通身浮肿,成冷下结,脉沉细小数方。
泽漆(一两半) 吴茱萸 茯苓 白术 当归 犀角 桔梗 青木香 海藻 芍药 大黄(各?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下后,消息五六日许,可与女曲散。
女曲散治利后虚肿水肿者,服此药小便利得止,肿亦消。
女曲(一升) 干姜 细辛 椒目 附子 桂心(各一两)
上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不知加至二三匕,日三,产后虚满者大良。
治猝暴冷下下部疼闷方∶ 烧砖令热,大醋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即瘥。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脾脏方·冷痢第八

本篇主要讨论治疗冷痢的方法,包括一篇论述和三十二个方剂。

论述

过去治疗痢疾时,富贵人家常用建脾丸,效果显著。现在治疗积久冷痢,先用温脾汤通下,再用建脾丸补益,效果也很好。但贫苦人家难以置办这些药物,也无法好好调养。

方剂

  1. 温脾汤
    治疗积久冷热赤白痢。
    成分:大黄、桂心各三两,附子、干姜、人参各一两。
    制法:将五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与前温脾汤略有不同)。

  2. 建脾丸
    治疗虚劳羸瘦、身体沉重、脾胃寒冷、饮食不消化、雷鸣腹胀、泄痢不止。
    成分:钟乳粉三两,赤石脂、好曲、大麦、当归、黄连、人参、细辛、龙骨、干姜、茯苓、石斛、桂心各二两,附子一两,蜀椒六两。
    制法:将十五味药研末,用白蜜制成如梧桐子大的丸剂,用酒送服十丸,每日三次,逐渐加至三十丸。体弱者可用水送服。此方男女通用。(《集验》方中无细辛、龙骨)。

  3. 增损建脾丸
    治疗男子虚劳,五脏六腑伤败受冷,初作滞下,久则变五色赤黑如烂肠。
    成分:钟乳粉、赤石脂各三两,矾石、干姜、苁蓉、桂心、石斛、五味子、泽泻、远志、寄生、柏子仁、人参、白头翁、天雄、当归、石榴皮、牡蛎、龙骨、甘草各二两。
    制法:将二十味药研末,用蜜制成丸剂,用酒送服二十丸,每日三次,逐渐加至四十丸。此二方止痢效果显著。

  4. 驻车丸
    治疗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度,腹痛不可忍。
    成分: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
    制法:将四味药研末,用八合大醋烊化阿胶,和药末制成如大豆大的丸剂,待干后,成人饮服三十丸,小儿酌情减量,每日三次。

  5. 大桃花汤
    治疗冷白滞痢腹痛。
    成分:赤石脂、干姜、当归、龙骨、牡蛎各三两,附子二两,人参一两半,白术一升。
    制法:将十味药切碎,用一斗二升水煮白术取九升,加入其他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脓者加厚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三两。

  6. 桃花丸
    治疗下冷脐下搅痛。
    成分:干姜、赤石脂各十两。
    制法:将二味药研末,用蜜制成如豌豆大的丸剂,服十丸,每日三次,逐渐加至二十丸。

  7. 仓米汤
    治疗小腹冷气积聚结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
    成分:仓粳米半升,薤白一握,羊脂一升,香豉三升。
    制法:先将羊脂煎薤白至黄,加入米和豉汁中,煎取四升,早晨空腹温服一升。

  8. 附子汤
    治疗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
    成分:附子一枚,石榴皮一具,阿胶二两,龙骨、甘草、芍药、干姜、黄连各一两,黄芩半两,粳米三合。
    制法:将十味药切碎,用八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9. 治猝下痢汤
    成分:黄连五两,生姜一斤。
    制法:将二味药切碎,用五升水煮取一升,顿服。未止,再服。

  10. 治久痢下纯白
    成分: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粥清醇酒令热,和曲末一升,空腹顿服,日三。

  11. 治久冷或痢不痢但腰腹患苦冷
    成分:新蜀椒三升,用醋渍一宿,以曲三升和椒一升紧拌,煮作粥,空腹顿服之。

  12. 马蔺子丸
    治疗积冷痢下白脓。
    成分:马蔺子一升,熟熬,附子二两,干姜、甘草各二两半,神曲、麦、阿胶各五两。
    制法:将九味药研末,用蜜制成如梧子大的丸剂,服二十丸,日二。

  13. 厚朴汤
    治疗三十年久痢不止者。
    成分:厚朴、干姜、阿胶各二两,黄连五两,艾叶、石榴皮各三两。
    制法:将六味药切碎,用七升水煮取二升,分两次服用。

  14. 四续丸
    治疗三十年注痢骨立萎黄肠滑不瘥。
    成分:云实五合,熬香,龙骨三两,附子、女萎各二两,白术二两半。
    制法:将五味药研末,用蜡煎烊以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

  15. 椒艾丸
    治疗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
    成分:蜀椒三百枚,乌梅一百枚,熟艾一升,干姜三两,赤石脂二两。
    制法:将五味药研末,梅着一斗米下蒸,令饭熟,去核,纳姜、椒末、合捣三千杵。

  16. 下痢丸
    治疗数十年痢,下气消谷,令人能食。
    成分:大麦、法曲各一升,乌梅二升半,附子、干姜、黄连、黄柏、桂心各二两,蜀椒半两,吴茱萸四两。
    制法:将十味药研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后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17. 麦丸
    治疗数十年下痢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
    成分:大麦、好曲各一升,附子、当归、桂心各二两,蜀椒一两,吴茱萸、干姜、黄连、乌梅肉各四两。
    制法:将十味药研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二十丸,日三。

  18. 乌梅丸
    治疗久痢诸药不瘥数十年者,消谷下气,补虚。
    成分:乌梅肉、黄连、干姜、吴茱萸各四两,桂心二两,当归三两,蜀椒一两半。
    制法:将七味药研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

  19. 七味散
    治疗痢下久不瘥神验。
    成分:黄连八分,龙骨、赤石脂、厚朴、乌梅肉各二分,阿胶三分,甘草一分。
    制法:将七味药研末,浆水服二方寸匕,日二。

  20. 猪肝丸
    治疗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俱完出者。
    成分:猪肝一斤,熬令干,黄连、乌梅肉、阿胶各二两,胡粉七棋子大。
    制法:将五味药研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

  21. 羊脂煎
    治疗久痢不瘥者。
    成分:羊脂一棋子,白蜡二棋子,黄连一升,米醋七合,蜜七合,乌梅肉二两,乱发灰汁洗去垢腻烧末一升。
    制法:将七味药纳铜器中,汤上煎之,搅可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

  22. 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虚满、不下食
    成分:芍药、半夏、甘草各一两,厚朴、当归、桂心各三两,生姜五两。
    制法:将七味药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23. 治下痢心胸满不快,腹中雷鸣或呕吐
    成分:黄连五两,橘皮、甘草各二两,龙骨、生姜、半夏各三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五枚。
    制法:将八味药切碎,以水一斗先煮水一大沸,乃纳药,煮取三升,分四服。

  24. 断痢汤
    治疗心胸下伏水。
    成分:半夏一升,生姜五两,茯苓、甘草、龙骨各二两,附子一两,人参、黄连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制法:将九味药切碎,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25. 泻心汤
    治疗猝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成分:人参、甘草、黄芩、栝蒌根、橘皮各一两,黄连二两,半夏三两,干姜一两半。
    制法:将八味药切碎,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26. 香苏汤
    治疗下后烦气暴上。
    成分:生苏一把(冬用苏子三两),香豉五两。
    制法:将二味药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27. 治夏月暴冷忽壮热泄痢,引饮热汤,骤变通身浮肿,成冷下结,脉沉细小数
    成分:泽漆一两半,吴茱萸、茯苓、白术、当归、犀角、桔梗、青木香、海藻、芍药、大黄各一两。
    制法:将十一味药切碎,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28. 女曲散
    治疗利后虚肿水肿者,服此药小便利得止,肿亦消。
    成分:女曲一升,干姜、细辛、椒目、附子、桂心各一两。
    制法:将六味药研末,酒服方寸匕,不知加至二三匕,日三。

  29. 治猝暴冷下下部疼闷
    制法:烧砖令热,大醋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即瘥。

总结

本篇主要介绍了治疗冷痢的多种方剂,包括温脾汤、建脾丸、驻车丸等,这些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腹痛等症状。方剂中多使用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药物,如附子、干姜、人参等,以恢复脾胃功能,止泻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