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平脉大法第一
论曰∶夫脉者,医之大业也。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是以古之哲医,寤寐俯仰,不与常人同域,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济众,可以根据凭。
若与常人混其波澜,则庶事堕坏,使夫物类将何仰焉。由是言之,学人必当屏弃俗情,凝心于此经曰∶诊脉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可以此参伍,决生死之分也。
又曰∶平脉者,皆于平旦。先诊寸口,初重指切骨,定毕便渐举指,与皮毛相得,于轻重之间,随人强弱肥瘦,以意消息进退举按之宜。称其浮沉诸类应于四时五行,与人五脏相应,轻重相薄,寻状论寒暑得失。
凡人禀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流动,亦各随其性情,故一呼脉再至,一吸脉再至,呼吸定息之间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平和中适者也。春秋日夜正等,无余分时也。其余日则其呼而脉至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不同,如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呼吸法,昼夜变通效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有长短,而岁功日数无遗也。若人有羸有壮,其呼吸虽相压遏,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吸象昼夜,变通效四时。
夫诊脉,当以意先自消息,压取病患呼吸以自同,而后察其脉数,计于定息之限,五至者为平人,若有盈缩,寻状论病源之所宣也。
问曰∶何为三部脉?答曰∶寸、关、尺也。凡人修短不同,其形各异,有尺寸分三关之法,从肘腕中横纹至掌鱼际后纹,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谓尺。从鱼际后纹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此处其骨自高,故云∶阴得尺内有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却行六分为关分,从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
又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口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如天地人为三界,寸主射上焦头及皮毛,竟手上部。关主射中焦腹及腰中部。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下部。此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头腹足为三元也。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其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翻译:

《千金方·脉法·平脉大法第一》
论述:
脉诊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如果不深入研究脉诊的原理,怎么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医生呢?古代的智者医生,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不与常人一样,他们时刻专注于医学,甚至在匆忙和困顿中也不忘钻研医术。因此,他们能够与鬼神相通,与天地相应,能够救助众生,能够凭借脉诊来判断病情。
如果医生与常人一样,混迹于世俗之中,那么医学事业就会荒废,万物将失去依靠。因此,学习医学的人必须摒弃世俗的杂念,专心致志于脉诊的研究。
经典中说:诊脉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因为此时阴气尚未活动,阳气尚未分散,患者尚未进食,经脉尚未充盈,络脉调和,气血尚未紊乱,因此此时诊脉能够准确判断异常脉象。
通过切脉来观察脉象的动静,并结合患者的神态、面色,可以判断五脏六腑的强弱、形体的盛衰,从而综合判断病情的轻重,甚至预测生死。
又说:
平脉的诊法也是在清晨进行。首先诊察寸口脉,先用重指按压至骨,然后逐渐减轻指力,直到与皮肤接触,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胖瘦,灵活调整按压的力度。脉象的浮沉应与四时五行相应,与五脏相应,通过脉象的轻重变化,可以判断寒暑对人体的影响。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气脉的流动也因人而异。正常情况下,一呼一吸之间,脉跳两次,呼吸定息时脉跳一次,合为五次,这是平和健康的脉象。春秋时节,昼夜时间相等,脉象也较为均衡。而在冬夏时节,昼夜长短不同,脉象也会有所变化。气脉的流动与昼夜的变化相应,效法四时的规律。
在诊脉时,医生应先调整自己的呼吸,与患者的呼吸同步,然后观察脉象的次数。正常情况下,呼吸定息之间脉跳五次,若脉象有盈缩,则需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源。
问:
什么是三部脉?
答:
三部脉指的是寸、关、尺三部分。每个人的手臂长短不同,但三部脉的划分方法是相同的。从肘腕横纹到手掌鱼际后纹,分为十分,取其中的九分,称为尺脉。从鱼际后纹反向度量,取十分之一,称为寸脉。寸脉的九分之中,称为寸口。寸口处骨骼较高,因此说:阴得尺内有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向后六分是关脉,从关脉再向后六分是尺脉。
又说:
从鱼际到高骨向后一寸,称为寸口。从寸口到尺脉,称为尺泽,因此称为尺寸。寸脉之后、尺脉之前的部分称为关脉。阳脉出、阴脉入,以关脉为界,如同天地人三界。寸脉主要反映上焦(头部及皮毛)的情况,关脉反映中焦(腹部及腰部)的情况,尺脉反映下焦(小腹至足部)的情况。这就是三部脉法,象征天、地、人三才,头、腹、足为三元。
人体有十二经脉,每一条经脉都有动脉,但为什么独取寸口脉来判断五脏六腑的生死吉凶呢?这是因为寸口脉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是脉象的汇聚之处。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天一夜共有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脉行五十周,环绕全身。荣卫之气在白天行阳二十五周,夜晚行阴二十五周,共为一周。因此,脉行五十周后会再次汇聚于手太阴肺经,也就是寸口脉。寸口脉是五脏六腑的起始和终结之处,因此脉诊取法于寸口。
人体有三百六十条脉,象征一年的三百六十天。

解释:

  1. 脉诊的重要性: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医生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古代医家认为,脉诊不仅能够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还能够与天地自然相应,因此脉诊被视为医学中的“大业”。
  2. 诊脉的最佳时间: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人体的气血尚未受到外界干扰,脉象最为清晰,能够准确反映身体的异常。
  3. 三部脉的概念:寸、关、尺是脉诊的三个部位,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焦。寸脉反映上焦(头部及皮毛),关脉反映中焦(腹部及腰部),尺脉反映下焦(小腹至足部)。
  4. 脉象与四时五行的关系:脉象的变化与四时五行相应,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脉象也会有所变化。医生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强弱等特征,结合四时五行的规律,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5. 寸口脉的特殊地位:寸口脉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被认为是脉象的汇聚之处。通过诊察寸口脉,可以判断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和病情的吉凶。
  6. 脉诊与呼吸的关系:脉诊时,医生需要调整自己的呼吸,与患者的呼吸同步,以便准确观察脉象的变化。正常情况下,呼吸定息之间脉跳五次,若脉象有盈缩,则需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源。
  7. 脉诊与天地的象征关系:脉诊中的三部脉法象征天、地、人三才,头、腹、足为三元,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通过这段内容,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脉诊的重视,以及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核心地位。脉诊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与天地自然相应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