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分别病形状第五
脉数在腑。脉迟在脏。脉长而弦,病在肝。(《脉经》作出于肝。)脉小血少,病浮,病在肺。脉大而坚(扁鹊云∶小而紧,)病在肾。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少。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脉沉细滑疾者热。脉迟紧为寒。(《脉经》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脉浮滑而疾,谓之新病。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又云∶病浸淫疮。)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左转而沉重者,气微,阳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脉累累如贯珠不前,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血也。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脉前大后小,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太素》作滑)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
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
动为痛为惊。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悸。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紧则为寒。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脉大寒热在中。脉伏者霍乱。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浮而大者,为风,又为中风头重鼻寒。浮而缓者,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滑而浮散者,瘫痪风。滑为鬼疰。
涩而紧痹病。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大坚疾者,癫病。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紧而急者遁尸。洪大者,伤寒热病。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短疾而滑,酒病。浮而细滑,伤饮。迟而涩,中寒有结。快而紧,积聚有击痛。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迟而滑者,胀。盛而紧者,胀。弦小者,寒。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胃反。迟而缓者,有寒。微而紧者,有寒。沉而迟者,腹脏有冷病。微弱者,有寒少气。实紧,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难治。)滑数,心下结热盛。滑疾,胃中有热。缓而滑,曰热中。
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浮而绝者,气病。大而滑者,短气。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咳嗽。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短而数,心痛心烦。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膂痛。脉细而滑,按之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微浮者,秋吉冬成病。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久易愈。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坚实。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脉来洪大袅袅者,祟。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者,土祟。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紧而数,发寒热,必下乃愈。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千金方》中的“脉法·分别病形状第五”主要讲述了通过脉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病情的方法。以下是其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脉象与疾病的关系

  1. 脉数在腑,脉迟在脏

    • 脉象快速(数)通常表示病在六腑,脉象缓慢(迟)则病在五脏。
  2. 脉长而弦,病在肝

    • 脉象长而弦,表示病在肝脏。
  3. 脉小血少,病浮,病在肺

    • 脉象细小表示血虚,脉浮则病在肺。
  4. 脉大而坚,病在肾

    • 脉象大而坚实,表示病在肾脏。
  5. 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

    • 脉滑表示血多气少,脉涩表示血少气多。
  6. 脉大者,血气俱多;脉小者,血气俱少

    • 脉大表示气血都旺盛,脉小表示气血都虚弱。
  7. 脉沉细滑疾者热,脉迟紧为寒

    • 脉象沉细滑疾表示有热,脉迟紧表示有寒。
  8. 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

    • 脉盛滑紧表示外热,脉小实而紧表示内寒。
  9. 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脉浮滑而疾,谓之新病

    • 脉小弱而涩表示久病,脉浮滑而疾表示新病。
  10. 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

    • 脉浮滑表示外热风邪,伴有饮邪,难以治疗。
  11. 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

    • 脉沉而紧表示上焦有热,下焦有寒,遇冷则腹泻。
  12. 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

    • 脉沉而细表示下焦有寒,小便频繁,伴有绞痛和腹泻。
  13. 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

    • 脉浮紧滑直表示外热内冷,大小便不通。
  14. 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

    • 脉洪大紧急表示病在外迅速进展,伴有头痛、发热和痈肿。
  15. 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

    • 脉细小紧急表示病在中焦迅速进展,寒邪导致疝瘕积聚,腹中刺痛。
  16. 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间

    • 脉沉重而直前绝表示病血在肠间。
  17.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

    • 脉沉重而中散表示因寒食导致的疾病。
  18. 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

    • 脉直前而中散绝表示消渴病。
  19. 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

    • 脉沉重且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表示病在肌肉,可能为遁尸病。
  20. 脉左转而沉重者,气微,阳在胸中

    • 脉左转沉重表示气微,阳气在胸中。
  21. 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

    • 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表示内有肉瘤。
  22. 脉累累如贯珠不前,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

    • 脉象如贯珠不前表示风寒在大肠,滞留不去。
  23. 脉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

    • 脉象如止不至且寸口软表示结热在小肠膜中,滞留不去。
  24. 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血也

    • 脉直前左右弹表示病在血脉中。
  25. 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

    • 脉后左右弹表示病在筋骨中。
  26. 脉前大后小,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胸满短气

    • 脉前大后小表示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表示胸满短气。
  27.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表示病人应当呕吐,不吐则危险。
  28.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

    •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然病情严重,但无痛苦。
  29. 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 脉是血的府邸。脉长表示气治,脉短表示气病,脉数表示心烦,脉大表示病情进展。
  30.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 上部脉盛表示气高,下部脉盛表示气胀,代脉表示气衰,细脉表示气少,涩脉表示心痛。
  31. 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

    • 脉象如涌泉表示病情进展且危险,脉象如弦绝表示死亡。
  32.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

    • 脉短而急表示病在上,脉长而缓表示病在下。
  33. 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

    • 脉沉弦急表示病在内,脉浮洪大表示病在外。
  34. 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

    • 脉实表示病在内,脉虚表示病在外。
  35. 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 上部脉表示表证,下部脉表示里证;脉浮表示表证,脉沉表示里证。
  36. 滑为实为下,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

    • 脉滑表示实证或下焦病,脉数表示虚证或热证,脉浮表示风证或虚证。
  37. 动为痛为惊,沉为水为实,弱为虚为悸,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紧则为寒

    • 脉动表示痛或惊,脉沉表示水或实证,脉弱表示虚或心悸,脉迟表示寒,脉涩表示血少,脉缓表示虚,脉洪表示气盛,脉紧表示寒。
  38. 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 脉弦数表示疟疾,疟疾脉象多为弦,弦数表示热,弦迟表示寒。
  39. 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 脉微表示虚,代散脉表示死亡。
  40. 弦为痛痹,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

    • 脉弦表示痛痹,偏弦表示饮邪,双弦表示胁下拘急疼痛,伴有恶寒。
  41. 脉大寒热在中,脉伏者霍乱

    • 脉大表示寒热在中焦,脉伏表示霍乱。
  42.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 安静时脉盛表示脱血。
  43. 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 亡汗、肺寒、饮冷水、咳嗽、腹泻、胃虚冷等病,脉象多为紧。
  44. 浮而大者,为风,又为中风头重鼻寒

    • 脉浮大表示风证或中风,伴有头重鼻寒。
  45. 浮而缓者,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 脉浮缓表示皮肤麻木,风寒侵入肌肉。
  46. 滑而浮散者,瘫痪风

    • 脉滑浮散表示瘫痪风。
  47. 滑为鬼疰,涩而紧痹病

    • 脉滑表示鬼疰,脉涩紧表示痹病。
  48.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 脉浮洪大长表示风眩癫疾。
  49. 大坚疾者,癫病

    • 脉大坚疾表示癫病。
  50.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 脉弦钩表示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病情严重但不致死。
  51. 紧而急者遁尸,洪大者,伤寒热病

    • 脉紧急表示遁尸病,脉洪大表示伤寒热病。
  52.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 脉浮洪大表示伤寒,秋天容易治愈,春天容易发病。
  53. 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 脉浮滑表示宿食,脉浮滑疾表示食物不消化,脾不运化。
  54. 短疾而滑,酒病;浮而细滑,伤饮

    • 脉短疾滑表示酒病,脉浮细滑表示伤饮。
  55. 迟而涩,中寒有结;快而紧,积聚有击痛

    • 脉迟涩表示中寒有结,脉快紧表示积聚伴有击痛。
  56.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

    • 脉弦急表示疝瘕小腹痛,或为癖病。
  57. 迟而滑者,胀;盛而紧者,胀

    • 脉迟滑表示胀,脉盛紧也表示胀。
  58. 弦小者,寒;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 脉弦小表示寒,脉沉弦表示悬饮内痛。
  59.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 脉弦数表示有寒饮,冬夏难治。
  60. 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胃反

    • 脉紧滑表示吐逆,脉小弱涩表示胃反。
  61. 迟而缓者,有寒;微而紧者,有寒

    • 脉迟缓表示有寒,脉微紧也表示有寒。
  62. 沉而迟者,腹脏有冷病;微弱者,有寒少气

    • 脉沉迟表示腹脏有冷病,脉微弱表示有寒少气。
  63. 实紧,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

    • 脉实紧表示胃中有寒,若不能食且时常腹泻,难治。
  64. 滑数,心下结热盛;滑疾,胃中有热

    • 脉滑数表示心下结热盛,脉滑疾表示胃中有热。
  65. 缓而滑,曰热中;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

    • 脉缓滑表示热中,脉沉急表示伤暑,暴发虚热。
  66. 浮而绝者,气病;大而滑者,短气

    • 脉浮绝表示气病,脉大滑表示短气。
  67.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咳嗽

    • 脉浮短表示肺伤气少,一年内可能死亡,常伴有咳嗽。
  68.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 脉沉数表示中水,冬天不治自愈。
  69. 短而数,心痛心烦;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

    • 脉短数表示心痛心烦,脉弦紧表示胁痛,脏伤有瘀血。
  70.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膂痛

    • 脉沉滑表示下重或膂痛。
  71. 脉细而滑,按之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 脉细滑按之虚,因急持直表示僵仆从高处堕下,病在内。
  72. 微浮者,秋吉冬成病;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 脉微浮表示秋天容易治愈,冬天容易发病;脉微数虽然严重但不构成疾病,不可劳累。
  73.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 脉浮滑疾紧表示多种疾病,久病容易治愈。
  74. 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坚实

    • 阳邪表现为脉浮洪,阴邪表现为脉沉细,水谷表现为脉坚实。
  75.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脉来洪大袅袅者,祟

    • 脉象忽大忽小、忽长忽短表示有邪祟,脉洪大袅袅也表示有邪祟。
  76.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者,土祟

    • 脉沉沉泽泽,四肢麻木沉重表示土祟。
  77.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

    •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表示可下之,脉弦小紧也表示可下之。
  78. 紧而数,发寒热,必下乃愈;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

    • 脉紧数,发寒热,必须下之才能治愈;脉弦迟宜用温药;脉紧数则需进一步辨证。

总结

这段内容详细描述了不同脉象与疾病的关系,涵盖了脉象的快慢、大小、滑涩、沉浮等特征,并结合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等病理变化,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依据。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病情进展,从而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