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五脏积聚第七
人病有积有聚有谷气(谷一作系)。夫积者,脏病,终不移也。聚者,腑病,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也。谷气者,胁下牵痛,按之则愈,愈而复发,夫病已愈不得复发,发即为谷气也。
诸积大法,脉来细软附骨者,为积也。寸口结者,积在胸中。 微出寸口,积在喉中。 关上结者,积在脐旁。 微下关者,积在小腹。 尺中结,积在气冲。 上关上,积在心下。 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 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寸口沉而横者,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 脉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 脉弦紧而细微者, 也。夫寒痹 瘕积聚之脉状,皆弦紧。
若在心下,即寸弦紧。 在胃脘,即关弦紧。 在脐下,即尺弦紧。 一云∶关脉长弦,有积在脐左右上下。 又脉 法。左手脉横, 在左。 右手脉横, 在右。 脉头大在上,头小在下。 又一法,横脉见左,积在右;见右,积在左。偏得洪实而滑,亦为积。 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 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 诸不相应,为不合治也。 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 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 脉弦而伏者,腹中有 不可转也,必死不治。 脉来细沉而直者,身有痈肿,腹中有伏梁。 脉来沉而虚者,泄注也。 脉来小沉实者,胃中有积聚,不可下,食即吐。
白话文翻译:
脉法·五脏积聚第七
人有疾病分为积、聚、谷气(谷气也作“系气”)。所谓“积”,是五脏的疾病,病情固定不移。所谓“聚”,是六腑的疾病,发作有时,疼痛会转移,是可以治疗的。所谓“谷气”,是指胁下牵引疼痛,按压后会缓解,但会反复发作。如果病已经痊愈了却再次发作,这种反复发作的情况就是“谷气”。
关于各种积病的基本脉象,脉象细软且附着于骨,就是积病。寸口脉结滞,积在胸中。脉微微超出寸口,积在喉中。关脉结滞,积在脐旁。脉微微下于关脉,积在小腹。尺脉结滞,积在气冲。脉上于关脉,积在心下。脉在左侧出现,积在左侧;脉在右侧出现,积在右侧。脉在两侧出现,积在中央,根据脉象出现的部位来确定积的位置。寸口脉沉而横,表示胁下及腹中有横积痛。脉弦,表示腹中急痛,腰背痛相互牵引,腹中有寒疝瘕。脉弦紧而细微,也是积病的表现。寒痹、瘕、积聚的脉象,都是弦紧的。
如果积在心下,寸脉会弦紧。在胃脘,关脉会弦紧。在脐下,尺脉会弦紧。还有一种说法:关脉长弦,表示积在脐的左右上下。另一种脉法:左手脉横,积在左侧;右手脉横,积在右侧。脉头大在上,头小在下。还有一种说法:横脉出现在左侧,积在右侧;出现在右侧,积在左侧。脉偏洪实而滑,也是积病的表现。脉弦紧,也是积病,表现为寒痹或疝痛。如果体内有积病但脉象不明显,难治;如果脉象与病情相应,则易治。如果脉象与病情不相应,则不适合治疗。左手脉大,右手脉小,上病在左胁,下病在左足。右手脉大,左手脉小,上病在右胁,下病在右足。脉弦而伏,表示腹中有积病,无法转动,必死不治。脉来细沉而直,表示身体有痈肿,腹中有伏梁。脉来沉而虚,表示泄泻。脉来小沉实,表示胃中有积聚,不可下药,食即吐。
解释:
该段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医脉诊中关于五脏积聚的脉象表现及其诊断方法。积、聚、谷气是三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分别对应五脏、六腑和胁下疼痛的反复发作。通过脉象的细软、结滞、弦紧等特征,可以判断积病的位置和性质。脉象的左右、上下、沉浮等变化,反映了病位的具体位置。此外,脉象与病情的相应与否,也决定了治疗的难易程度。
该段内容体现了中医脉诊的精细化和系统性,强调通过脉象的变化来推断体内病理状态,进而指导治疗。脉象的不同表现与病位的对应关系,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