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腑方·胃腑脉论第一
(论一首)
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重二斤十四两。迂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广 大颈张胸,五谷乃容而满,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泄诸小肠。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精气也。五脏不足调于胃,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四升,水一斗一升,故人一日再至后(《甲乙》作圊),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故平人不饮不食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七日而死矣。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若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治阴,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若肠中伏伏(一作幅幅)不思食,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治阳,在足上动脉。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圊必日再行,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五日上之心脾,心痛闭塞不通,身痛体重(《灵枢》云∶上之心),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 。
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刺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胃疟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食,脾前受病移于胃,脾咳不已,呕吐长虫。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脾应肉 ,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约。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果累标紧者胃急。肉 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胃上脘约不利。
扁鹊云∶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脾胃若病实,则伤热,热则引水浆常渴。虚则伤寒,寒则苦饥常痛。发于风水,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起,腹满大,通身肿。(方见治水篇中。
胃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泄。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也。
是动则病凄凄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KT 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 ,胃中寒则胀满。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翻译:
胃腑方·胃腑脉论第一
(论一篇)
论述:胃腑是脾脏的附属器官,口唇是胃腑的外在表现。脾脏与胃腑相互配合,胃腑是水谷(食物和水分)的储藏之所,被称为“仓库守内啬吏”。胃的重量为二斤十四两,弯曲伸展的长度为二尺六寸,宽度为一尺五寸,直径为五寸。胃能容纳三斗五升的水谷,其中通常储存二斗谷物和一斗五升水。胃的形状宽阔,颈部扩张,胸部宽广,能够容纳五谷并使其充满。上焦(指胸腔)将水谷中的精气释放出来,这些精气迅速且流畅地进入下焦(指腹腔),最终被输送到小肠。这就是肠胃接受水谷的过程。
健康人的情况则不同,胃满时肠子空虚,肠子满时胃空虚,胃和肠交替充盈和空虚。气的运行上下顺畅,五脏安定,血脉调和,精神得以安定。因此,精神是由水谷精气所滋养的。如果五脏功能不足,可以通过调理胃来改善。肠胃中通常储存二斗四升谷物和一斗一升水,因此人每天排便两次,每次排出二升半,一天共排出五升,七天共排出三斗五升,水谷完全排尽。因此,健康人如果不吃不喝,七天后会死亡,因为水谷精气和津液都已耗尽。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如果右手关脉(寸口脉)的阳脉断绝,说明胃脉消失。如果出现吞酸、头痛、胃中有冷感,可以针刺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来治疗阴气,穴位位于足大趾本节后一寸。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如果右手关脉的阳脉充实,说明胃气过盛。如果出现肠中胀满、不思饮食、食后消化不良,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来治疗阳气,穴位位于足上动脉处。脉象浮而芤,浮脉代表阳气,芤脉代表阴气。浮脉与芤脉相互作用,胃气生热,阳气断绝。
趺阳脉浮大者,此胃家微虚烦:如果趺阳脉(足背动脉)浮大,说明胃气微虚,伴有烦热。患者每天排便两次,活动后出现头痛、重热,早晨症状加重,属于胃病。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如果胃脉搏动坚硬而长,面色发红,可能会患上髀(大腿)部疼痛的疾病。如果胃脉搏动软弱而散,可能会患上食痹(消化不良)。髀痛病首先发于胃,伴有胀满,五天后影响肾脏,出现少腹、腰脊疼痛,胫部酸软。三天后影响膀胱,出现背膂筋痛、小便闭塞。五天后影响心脾,出现心痛、闭塞不通、身痛、体重增加(《灵枢》云∶上之心),三天后不愈则死亡。冬季在夜半后,夏季在日中时死亡。
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下取三里:胃病患者会出现腹部胀满,胃脘(胃的上部)疼痛,疼痛向上扩展到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可以针刺足三里穴来治疗。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如果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气在胃脘。如果邪气在上脘,可以按压并针刺;如果邪气在下脘,可以散开并去除。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胃胀患者会出现腹部胀满、胃脘疼痛,鼻中闻到焦臭味,妨碍饮食,大便困难。
胃疟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胃疟患者在早晨发病,容易饥饿但不能进食,进食后腹部胀满,可以针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横脉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食,脾前受病移于胃,脾咳不已,呕吐长虫:如果胃中有癖积(积聚),吃冷食会疼痛而不能进食,吃热食则能进食。脾脏先受病,病邪转移到胃,脾咳不止,呕吐长虫。
厥气客于胃,则梦饮食:如果厥气(寒气)侵入胃,患者会梦见饮食。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如果诊断出胃脉异常,病情如何?回答:胃脉实则胀满,虚则泄泻。脾脏与肌肉相应,肌肉坚实者胃厚,肌肉薄弱者胃薄。肌肉小而薄弱者胃不坚。肌肉与身体不相称者胃下垂,胃下垂者脘部狭窄。肌肉不坚实者胃缓。肌肉无小果累标紧者胃急。肌肉多小果累者胃结,胃结者,胃上脘狭窄不利。
扁鹊云∶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脾胃若病实,则伤热,热则引水浆常渴。虚则伤寒,寒则苦饥常痛。发于风水,其根在胃,先从四肢起,腹满大,通身肿。(方见治水篇中):扁鹊说,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脾胃如果病实,则伤热,热则常渴,饮水多。虚则伤寒,寒则常感饥饿且疼痛。风水病(水肿病)的根源在胃,先从四肢开始,腹部胀大,全身水肿。(治疗方法见治水篇)
胃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舌肿,溺血,大便赤泄:如果胃气断绝,五天不治则死,如何判断?舌肿,尿血,大便赤色泄泻。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也。:足阳明胃经的经脉起于鼻根,与太阳经相连,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中,再出来环绕口唇,下交于承浆穴,然后沿下颌后缘下行,经过大迎穴,沿颊车穴上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穴,沿发际到达额颅。其支脉从大迎穴前下行至人迎穴,沿喉咙进入缺盆,下膈,属于胃,联络脾。其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至乳房内侧,再向下沿脐旁进入气街。其分支从气街下行至足背,进入中趾内侧。另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分出,下行进入中趾外侧。还有一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间,止于大趾末端。
是动则病凄凄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KT 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紧,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 ,胃中寒则胀满。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如果足阳明胃经异常,患者会感到寒冷、频繁打哈欠、面色发黑。病情严重时,患者会怕火,听到木音会惊恐,心跳加速,喜欢独处。足阳明胃经主血,如果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狂疟、温病、汗出、鼻衄、口唇紧闭、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沿胸部、乳房、气街、股部、伏兔、足背外侧疼痛,中趾不能活动。如果胃气过盛,身体前部会发热,胃中有余热则消谷善饥,尿色黄。如果胃气不足,身体前部会寒冷,胃中寒冷则胀满。胃气盛者,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胃气虚者,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胃腑的功能、病理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胃腑是水谷的储藏之所,与脾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康人的胃和肠交替充盈和空虚,气的运行顺畅,五脏安定,精神得以滋养。如果胃腑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如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胃脉的异常表现及其对应的病理变化。例如,胃脉实则胀满,虚则泄泻;胃气过盛则消谷善饥,胃气不足则寒冷胀满。此外,文中还介绍了通过针刺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穴位来治疗胃病的方法。
最后,文中提到了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及其异常时的病理表现,如寒冷、打哈欠、面色发黑、怕火、惊恐等。这些内容为中医诊断和治疗胃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