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腑方·痼冷积热第八

(论一首 脉一条 方二十首 灸法一首 附寒疝骨蒸)

论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瞻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痢,以里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师曰∶
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涩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在第十七卷中)。
  露宿丸主寒冷积聚方。
石 桂心 附子 干姜(各二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后稍加之。
又方 治遇冷气,心下结紧呕逆,寒食不消,并主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方。
石 桂心 附子 乌头(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药耐寒,忌热食,近火。
宜冷冻饮料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论曰

原文: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瞻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痢,以里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师曰∶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紧而涩。紧即为寒,微即为虚,涩即为血不足,故知发汗而复下之。(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在第十七卷中)。

翻译与解释
- 中寒的症状:人如果中了寒邪,容易打哈欠,流清鼻涕。如果发热但面色平和,容易打喷嚏。观察病人时,未把脉之前,如果看到病人口干、流清鼻涕、频繁打喷嚏和打哈欠,说明这个人中了寒邪。如果这个人还伴有腹泻,是因为体内虚弱所致。如果病人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来,说明他腹中疼痛。

  • 寒邪的脉象:寒邪的脉象通常是沉弦脉,双弦脉也代表寒邪。弦脉的形状像拉紧的弓弦,按压时不会移动。如果脉象弦数,应当用下法驱寒。如果脉象双弦且迟,说明心下(心口下方)有坚硬的症状。如果脉象大而紧,说明阳中有阴,可以用下法治疗。如果右手寸口脉弦,说明胁下(肋骨下方)拘急疼痛,病人感到寒冷。

  • 脉象与寒邪的关系:脉象迟代表寒邪,脉象涩代表血虚。寸口脉微,尺脉紧而涩,紧代表寒邪,微代表虚弱,涩代表血不足。因此,如果发汗后又用下法治疗,说明病人体内有寒邪且血虚。

露宿丸方

原文:露宿丸主寒冷积聚方。
石 桂心 附子 干姜(各二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后稍加之。

翻译与解释
- 方剂组成:露宿丸用于治疗寒冷积聚的病症,由石膏、桂心、附子、干姜各二两组成。

  • 制作与用法:将以上四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之后可以逐渐增加剂量。

又方

原文:又方 治遇冷气,心下结紧呕逆,寒食不消,并主伤寒,晨夜触寒冷恶气方。
石 桂心 附子 乌头(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胡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药耐寒,忌热食,近火。宜冷冻饮料食。

翻译与解释
- 方剂组成:这个方子用于治疗遇到冷气后心下(心口下方)结紧、呕吐、寒食不消等症状,也用于治疗伤寒和早晚接触寒冷恶气。由石膏、桂心、附子、乌头各四两组成。

  • 制作与用法:将以上四味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和制成如胡豆大小的丸剂。用酒送服三丸,每日三次,逐渐增加至十丸。此药耐寒,服用期间忌食热食,避免靠近火源。适合冷饮冷食。

总结

该部分内容主要讨论了中寒的症状、脉象及其治疗方法。中寒的主要症状包括打哈欠、流清鼻涕、打喷嚏、腹泻、腹痛等。脉象方面,沉弦脉、双弦脉、弦数脉等都可能与寒邪有关。治疗上,推荐使用露宿丸和另一个方剂,这些方剂主要由石膏、桂心、附子、干姜、乌头等药材组成,具有驱寒、温阳的作用。服用时需注意避免热食和火源,适合冷饮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