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腑方·喉咙论第三
(论一首)
论曰∶喉咙者,脾胃之候也。(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广二寸。其层围十二重,应十二时)。主通利水谷之道,往来神气。若脏热,喉则肿塞气不通,乌 膏主之(方见第六卷中)。
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唾。母姜酒主之(方见第六卷中)。热则开之,寒则通之,不热不寒,根据脏调之。
白话文翻译:
喉咙是脾胃的外在表现(重量为十二两,长度为一尺二寸,宽度为二寸。它的结构有十二层,对应着十二时辰)。喉咙的主要功能是畅通水谷的通道,促进神气的往来。如果脏腑有热,喉咙就会肿胀堵塞,气息不通,这时可以使用乌膏来治疗(具体药方见第六卷)。如果脏腑有寒,喉咙就会感觉有异物,常常想要堵塞、发痒、麻木,并伴有涎唾,这时可以使用母姜酒来治疗(具体药方见第六卷)。对于热症,应该采取开泄的方法;对于寒症,应该采取通利的方法;如果既不热也不寒,就要根据脏腑的具体情况来调理。
解释:
- 喉咙与脾胃的关系:喉咙不仅是呼吸和进食的通道,也是脾胃功能的外在表现。脾胃健康与否,可以通过喉咙的状态来观察。
- 喉咙的结构与功能:喉咙的结构有十二层,对应着十二时辰,主要功能是畅通水谷的通道,促进神气的往来。
- 热症与寒症的表现:
- 热症:脏腑有热时,喉咙会肿胀堵塞,气息不通。
- 寒症:脏腑有寒时,喉咙会感觉有异物,常常想要堵塞、发痒、麻木,并伴有涎唾。
- 热症:脏腑有热时,喉咙会肿胀堵塞,气息不通。
- 治疗方法:
- 热症:使用乌膏来开泄。
- 寒症:使用母姜酒来通利。
- 不热不寒:根据脏腑的具体情况来调理。
- 热症:使用乌膏来开泄。
总结: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喉咙与脾胃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病症(热症和寒症)下喉咙的表现和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观察喉咙的状态,可以判断脾胃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