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脏方·肺劳第三

(论一首 方三首 灸法一首)

论曰∶凡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旺则感于肺矣。人逆秋气,则手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麻黄引气汤治肺劳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方。

麻黄 杏仁 生姜 半夏(各五分) 紫苏(四分) 白前 细辛 桂心(各三分) 橘皮(二分) 石膏(八两) 竹叶(切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半夏汤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逆游气,胸胁气满,从胸达背痛,忧气往来,呕逆饮食即吐,虚乏不足方。

半夏(一升) 生姜(一斤) 桂心(四两) 甘草 浓朴(各二两) 人参 橘皮 麦冬(各三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腹痛加当归二两。

浓朴汤治肺劳风虚冷痰 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绝,此痰水盛溢方。

浓朴 麻黄 桂心 黄芩 石膏 大戟 橘皮(各二两) 枳实 甘草 秦艽 杏仁 茯苓(各三两) 细辛(二两) 半夏(一升) 生姜(十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

治喉痹气逆咳嗽口中唾涎方∶

灸肺俞七壮,亦可随年壮至百壮。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论曰:

凡是肺劳病(肺虚劳损的疾病),应该通过补肾气来调理,因为肾气旺盛后,会影响到肺,使肺气得到补充。如果人违背了秋季的养生规律,手太阴肺经的功能就会失调,导致肺气焦燥、气机壅滞。顺应自然规律则能健康生存,违背则可能导致疾病甚至死亡。顺应自然则身体调和,违背则会导致紊乱,如果反顺为逆,就会形成“关格”(气机阻塞的病理状态),疾病就会产生。

麻黄引气汤:

用于治疗肺劳实证,症状为气喘、鼻翼扇动、面部和眼睛肿胀。

配方
- 麻黄、杏仁、生姜、半夏(各五分)
- 紫苏(四分)
- 白前、细辛、桂心(各三分)
- 橘皮(二分)
- 石膏(八两)
- 竹叶(切一升)

制法:将以上十一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服用。

解释:此方以麻黄、杏仁等宣肺平喘,石膏清热,生姜、半夏化痰,紫苏、细辛等温散寒邪,适用于肺气壅滞、气喘肿胀的实证。


半夏汤:

用于治疗肺劳虚寒,症状为心腹冷气上逆、胸胁气满、背部疼痛、情绪抑郁、呕吐、饮食后即吐、身体虚弱。

配方
- 半夏(一升)
- 生姜(一斤)
- 桂心(四两)
- 甘草、厚朴(各二两)
- 人参、橘皮、麦冬(各三两)

制法:将以上八味药切碎,用一斗水煮至四升,分四次服用。如果腹痛,可加当归二两。

解释:此方以半夏、生姜温中化痰,桂心温阳散寒,人参、麦冬补气养阴,适用于肺虚寒、气机逆乱的虚证。


厚朴汤:

用于治疗肺劳风虚冷痰水气,症状为昼夜不能平卧、头不能靠近枕头、上气胸满、喘息气绝,属于痰水盛溢的病症。

配方
- 厚朴、麻黄、桂心、黄芩、石膏、大戟、橘皮(各二两)
- 枳实、甘草、秦艽、杏仁、茯苓(各三两)
- 细辛(二两)
- 半夏(一升)
- 生姜(十两)
- 大枣(十五枚)

制法:将以上十六味药切碎,用一斗三升水煮至四升,去掉药渣,分五次服用。

解释:此方以厚朴、麻黄宣肺化痰,大戟逐水,石膏清热,适用于痰水壅盛、喘息不能平卧的重症。


治喉痹气逆咳嗽口中唾涎方:

用于治疗喉痹(咽喉阻塞)、气逆咳嗽、口中唾涎的症状。

方法:灸肺俞穴七壮(灸的次数),也可以根据年龄增加灸的次数,最多可灸至百壮。

解释:肺俞穴是调理肺气的重要穴位,灸法可以温通肺气,缓解喉痹、咳嗽等症状。


总结: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针对肺劳病(肺虚劳损)的辨证论治,分为实证、虚寒证、痰水盛溢证等不同类型,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方剂和灸法。治疗原则是补肾气以益肺,顺应自然规律,避免气机逆乱。方剂中多用宣肺、化痰、温阳、补气的药物,结合灸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