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肿毒方·发背第三

(论一首 方十五首)

论曰∶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有上世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初起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于死。其临困之时,已阔三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中皆脓出。
寻时失音,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如泥,捻作饼子,浓二分,阔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饼子贴着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即瘥。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瘥。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数,仍服五香连翘汤。(方见本卷痈疽门中。)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又法,诸发背未作大脓,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不住,瘥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当两肩上发者。
凡服石人,皆须劳役四体无令自安,如不尔者,多有发动。亦不得随便恣意取暖,称已适情,必须遗欲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于后在身多有所益,无发动之虑耳。
凡肿起背胛间,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也。禁房室、肉酒、面蒜。若不灸治,即入内杀人。若灸当疮上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肿治者皆死。

治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方∶

用香豉三升少与水和,熟捣成如薄泥,根据肿作饼子,浓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中,布豉饼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温,温而热勿令破肉,如热痛即急易之,患当减,快得安稳,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疮孔,孔中得汁出瘥。
  治痈疽发背已溃、未溃及诸肿毒方∶
栝蒌根 榆白皮 胡燕窠 鼠坌土(各等分)
上四味为末,以女人月经衣水洗,取汁和如泥封肿上,干即易。溃者,四面封之,已觉即封,从一日至五日令瘥。

治发背,背上初欲结痈方∶

大黄 升麻 黄芩 甘草(各三两) 栀子(三七枚)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取快利便止,不利更进。
  内补散治痈疽发背已溃,排脓生肉方。
当归 桂心(各二两) 人参 川芎 浓朴 防风 甘草 白芷 桔梗(各一两)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未瘥更服勿绝。(《外台》无防风、甘草、白芷)
  又方 治痈疽发背方。
蜀椒 干姜 黄芩 人参(各二分) 桂心(一分) 白蔹 甘草 附子 防风(各一两)川芎(二两) 小豆(一合半)
上十一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李根皮散治痈疽发背及小小瘰 方。

李根皮(一升) 栝蒌根 半夏(各五两) 通草 白蔹 桔梗 浓朴 黄芩 附子(各一两) 甘草 当归(各二两) 葛根(三两) 桂心 芍药(各四两) 川芎(六两)
上十五味治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疮大困者,夜再服之。曾有人患骨从疮中出,兼有三十余痈疖,服此散瘥。
  大内塞排脓散治发背痈肿,经年瘥后复发,此因大风或结气在内,经脉闭塞至夏月以来出攻于背,久不治,积聚作脓血为疮内漏方。
山茱萸 五味子 茯苓 干姜(各一分) 甘草 石斛 人参 桂心 芍药(各三分) 巴戟天 麦门冬 干地黄 肉苁蓉 远志(各八分) 当归 石苇 川芎(各四分) 附子(二分)地胆 ?
上二十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之。长服终身不患痈疖。
  治发背方∶
用乱发灰,酒服方寸匕,亦治瘭疽。
又方 猪脂敷上,日四五度,亦治发乳。(《救急方》云∶取猪羊脂切作片,冷水浸贴上,暖易之,五六十片,瘥。若初贴,少许即寒,寒定好眠甚妙)。
  又方 三年醋滓,微火煎令稠,和牛脂敷上。
又方 猪狗牙烧灰,醋和敷上,日三四易。
又方 烧古蚌灰,以鸡子白和敷之,日三易。
又方 饮铁浆二升,取利,(见本论中)。
又方 蛇头灰醋和敷,日三易。
又方 烧鹿角灰,醋和敷之,日四五易。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翻译:

痈肿毒方·发背第三

(论一篇,方十五首)

论曰:
凡是发背(背部痈疽)的病症,大多是因为服用了五石寒食更生散等药物引起的,也有单独服用钟乳石而发病的,甚至有些是祖辈服用这些药物而导致的。这种病症通常出现在背部两侧肩胛骨之间。起初像粟米大小,可能伴有疼痛或瘙痒,颜色发红。人们刚开始往往不重视,但病情会逐渐加重,不到十天就可能致命。当病情严重时,疮口会扩大到三寸宽,一寸高,疮口上有数十个小孔,用手按压时,这些孔中都会流出脓液。患者此时通常会失声。因此,养生者一旦发现背部有痒痛异常,应立即用净土和水调成泥,捏成厚二分、宽一寸半的饼状,用粗艾条灸烤泥饼,贴在疮口上灸治。每灸完一炷艾就更换一个泥饼。如果疮口只有粟米大小,灸七次即可痊愈;如榆荚大小,灸七七四十九次即可痊愈;如铜钱大小,则需要日夜不停地灸治,不限次数。同时,服用五香连翘汤(方剂见本卷痈疽门)和铁浆等药物进行治疗,方可痊愈。还有一种方法,如果发背尚未化脓,可以用冷水冲洗,或用冷水浸泡石头敷在患处,日夜不停,直到痊愈。此病忌食面、酒、五辛等食物。也有病症出现在两肩上的情况。

凡是服用五石类药物的人,都必须通过劳动和运动来活动四肢,不能让自己过于安逸,否则容易引发病症。同时,也不能随意取暖,追求舒适,而应该适度受寒,虽然当时可能不舒服,但长远来看对身体有益,可以避免病症的发作。

凡是背部肩胛骨之间出现肿起,疮口发白如黍粟,四周红肿发黑,并伴有烦闷、神志不清的症状,这就是发背。此时应禁止房事、忌食肉、酒、面、蒜等。如果不及时灸治,病症会深入体内,危及生命。灸治时应在疮口上灸七八百壮。有些人不了解此病,误当作其他肿毒治疗,结果往往导致死亡。

治疗发背及痈肿已溃未溃的方剂:

  1. 用三升香豉,加少量水,捣成薄泥状,根据肿的大小做成厚三分以上的饼状,如果疮口有孔,不要覆盖孔口。将香豉饼贴在疮口上,用艾条灸烤,保持温热,但不要烫伤皮肤。如果感到疼痛,立即更换饼子。灸治后,患者会感到舒适,病情减轻。每日灸两次。如果疮口已有脓液流出,灸治后脓液排出即可痊愈。

  2. 治疗痈疽发背已溃、未溃及各种肿毒的方剂:
    栝蒌根、榆白皮、胡燕窠、鼠坌土各等分,研成末,用女人的月经布水洗后取汁,调成泥状,敷在肿处,干了就更换。如果疮口已溃烂,敷在疮口四周,每日敷一次,连续五天即可痊愈。

  3. 治疗发背初起,背部刚出现痈肿的方剂:
    大黄、升麻、黄芩、甘草各三两,栀子三七枚,加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两次服用,直到患者感到舒适为止。如果效果不明显,继续服用。

  4. 内补散,治疗痈疽发背已溃,排脓生肉的方剂:
    当归、桂心各二两,人参、川芎、厚朴、防风、甘草、白芷、桔梗各一两,研成末,用酒送服,每次方寸匕,每日三次,夜间两次。如果未痊愈,继续服用,不要中断。

  5. 治疗痈疽发背的方剂:
    蜀椒、干姜、黄芩、人参各二分,桂心一分,白蔹、甘草、附子、防风各一两,川芎二两,小豆一合半,研成末,用酒送服,每次方寸匕,每日三次,夜间两次。

  6. 李根皮散,治疗痈疽发背及小瘰疬的方剂:
    李根皮一升,栝蒌根、半夏各五两,通草、白蔹、桔梗、厚朴、黄芩、附子各一两,甘草、当归各二两,葛根三两,桂心、芍药各四两,川芎六两,研成末,用酒送服,每次方寸匕,每日三次。如果疮口严重,夜间再服一次。曾有人患骨从疮口露出,同时有三十多个痈疖,服用此方后痊愈。

  7. 大内塞排脓散,治疗发背痈肿,经年不愈后复发,或因大风或体内气结导致经脉闭塞,夏季发作于背部,久治不愈,脓血积聚成疮内漏的方剂:
    山茱萸、五味子、茯苓、干姜各一分,甘草、石斛、人参、桂心、芍药各三分,巴戟天、麦门冬、干地黄、肉苁蓉、远志各八分,当归、石苇、川芎各四分,附子二分,地胆(原文缺失),研成末,用酒送服,每次方寸匕,每日三次,夜间一次。逐渐增加剂量,长期服用可终身不患痈疖。

  8. 治疗发背的方剂:
    用乱发灰,酒送服,每次方寸匕,也治疗瘭疽。

  9. 又方:用猪脂敷在患处,每日四五次,也治疗发乳。(《救急方》记载:取猪羊脂切成片,用冷水浸泡后贴在患处,温暖后更换,贴五六十片即可痊愈。如果初次贴敷,少量即可感到寒冷,寒冷后患者会睡得很好,效果极佳。)

  10. 又方:用三年陈醋渣,微火煎至浓稠,与牛脂混合敷在患处。

  11. 又方:将猪狗牙烧成灰,用醋调和敷在患处,每日更换三四次。

  12. 又方:烧古蚌灰,用鸡蛋清调和敷在患处,每日更换三次。

  13. 又方:饮铁浆二升,以利便。(见本论中)

  14. 又方:将蛇头烧成灰,用醋调和敷在患处,每日更换三次。

  15. 又方:烧鹿角灰,用醋调和敷在患处,每日更换四五次。

解释:

这篇内容主要讨论了“发背”(背部痈疽)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发背是一种严重的背部感染,通常由服用某些药物(如五石寒食更生散、钟乳石等)引起,也可能是祖辈遗传所致。病症初起时表现为粟米大小的红肿,逐渐扩大并化脓,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文中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灸法、外敷药物和内服药物。灸法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艾灸泥饼或香豉饼来温通经络、排脓消肿。外敷药物则使用多种草药和动物制品(如猪脂、鹿角灰等)来消炎、排脓。内服药物则以清热解毒、排脓生肌为主,如五香连翘汤、内补散等。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预防发背的重要性,建议服用五石类药物的人应通过劳动和运动来活动四肢,避免过度安逸,并适度受寒,以预防病症的发作。

整体来看,这篇内容体现了古代中医对痈疽类疾病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对药物、灸法、外敷等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