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腑方·风眩第四

(论一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 食禁一首)

前卷既有头面风方,风眩不当分出,盖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余方相杂,故此特立风眩方条,专出徐氏方焉。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业,颇习经方名医要治,备闻之矣。自谓风眩多途,诸家未能必验,至于此术,鄙意偏所究也,少来用之,百无遗策,今年将衰暮,恐淹忽不追,故显明证论,以贻于后云尔。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火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则一。此方疗治万无不愈,但恐证候不审或致差违,大都忌食十二属肉。而奔豚为患,发多气急,气急则死不可救,故此一汤是轻重之宜,勿因此便谓非患。所治风眩汤散丸煎共有十方,凡人初发宜急与续命汤,困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于后。余业以来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矣,后人能晓此方,幸勿参以余术焉。

续命汤治风眩发则烦闷无知,口沫出,四体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方。

竹沥(一升二合) 生地黄汁(一升) 龙齿 生姜 防风 麻黄(各四两) 防己(三两)石膏(七两) 桂心(二两) 附子(三分)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气加附子作一两,紫苏子五合,橘皮半两

奔豚汤治气奔急欲绝方。

吴茱萸(一升) 石膏 人参 半夏 芎 (各三分) 桂心 芍药 生姜(各四分) 生 葛根 ?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己地黄汤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方。

防己 甘草(各二两) 桂心 防风(各三两) 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二斤)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渍一宿,绞汁,着一面取滓着竹箦上,以地黄着药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

薯蓣汤治心中惊悸而四肢缓,头面热,心胸痰满,头目眩冒如欲动摇方。

薯蓣 麦门冬 人参(各四两) 芍药 生地黄 前胡(各八分) 枳实 远志 生姜(各三分)?合)
上十六味 咀,取江水高举手扬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减一斗,纳半夏复减九升,去滓,下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无江水处以千里东流水代之。

防风汤服前汤后四体尚不凉,头目眩转,服此汤大胜,宜常服。但药中小小消息随冷暖耳,仍不除瘥者根据此方。

防风 石膏 人参 赤石脂 生姜 龙骨 寒水石 白石脂 茯苓(各三分) 桂心(二分) 紫石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凡用井花水取清净也,今用江水者无泥沙秽源泉,远涉顺势,归海不逆上流,用以治头必归于下故也。

薯蓣丸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方。

薯蓣(二十八分) 甘草(二十分) 鹿角胶(《金匮》作阿胶) 大豆黄卷 桂心(各七分)药 白术(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川芎(各五分) 白蔹 干姜(各三分) 大枣(一百枚取膏)
上二十二味为末,枣膏和白蜜,丸如弹丸,先食服一丸,日三。
薯蓣煎薯蓣(二十分) 甘草(十四分) 泽泻 人参 黄芩(各四分) 当归 白蔹 桂心 防风 姜 蜀椒(各二分,以上二十味并用捣筛) 生地黄(十八斤捣绞取汁,煎令余半) 獐鹿髓 鹿角胶(各半斤) 麻子仁(研) 蜜(各三升) 大枣(八十枚) 桑根白皮(五升,忌冈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篱屋垣墙下,沟渎边者,皆不中用也。)
上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仁大枣得一斗,去滓,次下地黄汁鹿胶髓蜜煎减半,纳诸末并煎令可丸如鸡子黄大,饮服一枚,日三,稍加至三丸。

天雄散治头目眩晕屋转旋倒方。

天雄 防风 川芎 人参 独活 桂心 葛根(各三分) 莽草(四分) 白术 远志 薯蓣茯神 山茱萸(各六分)
上十三味治,下筛,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三,渐加至三匕,以知为度。(菊花酒法

人参丸治心中恍惚不定方。

上党人参 鬼臼 铁精 牛黄 雄黄 大黄 丹砂 菖蒲 防风(各一两) 蜥蜴 赤足蜈蚣(各一枚)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用前菊花酒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加之。合药勿用青纸,忌见妇人、青衣人、丧孝不具足人及浊秽六畜鸡犬等。
  灸法其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灸之,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灸,前以面为正,并根据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又灸壮数如前,若连灸火气引上,其数处回发者,则灸其近当鼻也。若回发近额者亦宜灸,若指面为瘢则阙其面处,然病重者,亦不得计此也。
食禁十二属相肉物皆不得食,其为药则牛黄龙骨齿用不可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翻译

小肠腑方·风眩第四

(包含一篇论述、九首方剂、一种灸法、一种饮食禁忌)

在前卷中已经介绍了头面风的方剂,风眩本不应单独列出,但因为这是徐嗣伯的方剂,不能与其他方剂混杂,所以特别设立风眩方条,专门介绍徐氏的方剂。

徐嗣伯说:“我从小就继承了家族医学,广泛学习了经方名医的治疗方法,对风眩的多种病因和治疗有深入研究。我认为风眩的病因复杂,各家学说未必都能验证,但我在这个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年轻时应用这些方法,几乎没有失误。现在年纪渐老,担心这些经验会失传,所以特意详细论述,留给后人。”

风眩病起源于心气不稳,胸中积聚实邪,导致风邪上攻面部,痰热相互作用引发风动,风火相乱则导致神志昏乱,称为风眩。在成人中称为癫病,在小儿中称为痫病,实际上是一种病。这些方剂治疗风眩几乎无不痊愈,但需要准确辨证,否则可能出错。治疗期间忌食十二生肖对应的肉类。奔豚病发作时,常伴有气急,气急则可能导致死亡,因此需要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方剂,不要轻视。

治疗风眩的汤剂、散剂、丸剂、煎剂共有十方。初次发作时应立即服用续命汤,病情危急时可以用灸法,火针针刺也能迅速见效,初次针刺后立即灸疗效果最佳。灸法在后文列出。我行医三十多年,救治了数百人,无一不愈。后人若能掌握这些方剂,最好不要与其他方法混杂使用。

续命汤:治疗风眩发作时烦闷无知、口吐白沫、四肢强直如弓、眼睛上翻、口不能言。

方剂:竹沥(一升二合)、生地黄汁(一升)、龙齿、生姜、防风、麻黄(各四两)、防己(三两)、石膏(七两)、桂心(二两)、附子(三分)。将以上十味药切碎,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若有气急,可加附子至一两,紫苏子五合,橘皮半两。

奔豚汤:治疗气急欲绝。

方剂:吴茱萸(一升)、石膏、人参、半夏、川芎(各三分)、桂心、芍药、生姜(各四分)、生葛根。将以上十二味药切碎,用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防己地黄汤:治疗言语错乱、眼目恍惚、精神昏乱、幻觉见鬼。

方剂:防己、甘草(各二两)、桂心、防风(各三两)、生地黄(五斤,切碎后单独浸泡)。将以上五味药切碎,用水一升浸泡一夜,绞取汁液,药渣放在竹箦上,生地黄放在药渣上,蒸至五斗米熟,用铜器接取汁液,饭熟后与前药汁混合绞取,分两次服用。

薯蓣汤:治疗心中惊悸、四肢无力、头面发热、心胸痰满、头目眩晕如欲动摇。

方剂:薯蓣、麦门冬、人参(各四两)、芍药、生地黄、前胡(各八分)、枳实、远志、生姜(各三分)。将以上十六味药切碎,取江水高举扬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至米熟,去滓,加入半夏,再煮至九升,去滓,下药煮取四升,分四次服用。若无江水,可用千里东流水代替。

防风汤:服用薯蓣汤后四肢仍未凉、头目眩晕,可服用此汤,效果显著,宜常服。根据冷暖调整药量,若仍未愈,可继续服用此方。

方剂:防风、石膏、人参、赤石脂、生姜、龙骨、寒水石、白石脂、茯苓(各三分)、桂心(二分)、紫石英。将以上十一味药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使用井花水时需取清净水,使用江水则因其无泥沙,顺势归海,治头病必归于下。

薯蓣丸:治疗头目眩晕、心中烦郁、惊悸狂癫。

方剂:薯蓣(二十八分)、甘草(二十分)、鹿角胶、大豆黄卷、桂心(各七分)、白术(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杏仁、川芎(各五分)、白蔹、干姜(各三分)、大枣(一百枚取膏)。将以上二十二味药研末,用枣膏和白蜜制成弹丸大小,饭前服用一丸,每日三次。

薯蓣煎:治疗头目眩晕、心中烦郁、惊悸狂癫。

方剂:薯蓣(二十分)、甘草(十四分)、泽泻、人参、黄芩(各四分)、当归、白蔹、桂心、防风、姜、蜀椒(各二分)、生地黄(十八斤捣绞取汁,煎至半干)、獐鹿髓、鹿角胶(各半斤)、麻子仁(研)、蜜(各三升)、大枣(八十枚)、桑根白皮(五升)。将以上二十七味药用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仁、大枣至一斗,去滓,加入地黄汁、鹿胶、髓、蜜煎至半干,加入药末,煎至可制成鸡子黄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一枚,每日三次,逐渐加至三丸。

天雄散:治疗头目眩晕、房屋旋转。

方剂:天雄、防风、川芎、人参、独活、桂心、葛根(各三分)、莽草(四分)、白术、远志、薯蓣、茯神、山茱萸(各六分)。将以上十三味药研末,饭前用菊花酒服用方寸匕,每日三次,逐渐加至三匕,以见效为准。

人参丸:治疗心中恍惚不定。

方剂:上党人参、鬼臼、铁精、牛黄、雄黄、大黄、丹砂、菖蒲、防风(各一两)、蜥蜴、赤足蜈蚣(各一枚)。将以上十一味药研末,用蜜制成梧子大小的丸剂,用菊花酒服用七丸,每日三次,夜间一次,逐渐加量。制药时忌用青纸,忌见妇人、青衣人、丧孝不具足人及浊秽六畜鸡犬等。

灸法:用绳子横量口至两边,得到口的宽度,再用绳子量鼻子的宽度,取两者的一半,在头顶回发处灸疗,根据年龄和病情决定灸的次数,每年灸三次,需等疮口愈合后再灸。若灸后火气上冲,可在近鼻处灸疗,若回发近额部,也可灸疗。若灸后面部有瘢痕,则避开面部,但病情严重时不必计较。

饮食禁忌:十二生肖对应的肉类均不可食用,但药用牛黄、龙骨、齿类不可废弃。


解释

  1. 风眩的病因与治疗:风眩的病因复杂,主要与心气不稳、胸中实邪、痰热风动有关。治疗方法包括汤剂、散剂、丸剂、煎剂等多种形式,尤其强调辨证施治。

  2. 徐嗣伯的经验:徐嗣伯是古代名医,他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治疗风眩的有效方剂,并强调忌食十二生肖对应的肉类。

  3. 方剂的组成与用法:每首方剂都有详细的药物组成和煎服方法,如续命汤、奔豚汤、防己地黄汤等,针对不同症状有不同配伍。

  4. 灸法的应用:灸法是治疗风眩的重要手段,尤其在病情危急时,火针针刺结合灸疗效果显著。

  5. 饮食禁忌:治疗期间忌食十二生肖对应的肉类,但药用牛黄、龙骨等不可废弃。

  6. 菊花酒的使用:菊花酒是某些方剂的药引,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医对风眩病的认识与治疗方法,体现了辨证施治、内外兼治的医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