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腑方·大肠腑脉论第一
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是其候也,肺合气于大肠。大肠者,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当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千金》、《明堂》、《外台》同。《难经》云,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若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治阴,在鱼际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若肠中切痛如针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治阳,在手腕中泻之。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盲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大肠有寒 溏,有热便肠垢。
大肠有宿食,寒 发热,有时如疟状。
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咳不已,咳则遗矢便利,厥气客于大肠则梦田野。
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扁鹊云∶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大肠若病实则伤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肠实而胃虚,食下胃,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痢而发于气,水根在大肠,(方在治水篇中。
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颊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 不复盛者,则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大肠腑方·大肠腑脉论第一
论述:
大肠腑与肺脏相关联,其外部表现可以通过鼻柱中央来观察。肺与大肠在气机上相互配合。大肠是负责传导和排泄的器官,被称为“监仓掾”。大肠的重量约为二斤十二两,长度为一丈二尺,宽度为六寸,位于脐部右侧,曲折反复,共有十二个弯曲,能够储存一斗二升的水谷。大肠的功能与十二时辰相应,能够调节血脉,调和精神。(《千金方》、《明堂》、《外台》等古籍中均有相同记载。《难经》中提到,右手关前寸口脉的阳脉断绝,表明大肠脉无气,若患者气短、心下有水气,立秋时节容易咳嗽,应针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穴来治疗阴病。)
大肠实症与虚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
1. 大肠实症:
右手关前寸口脉的阳脉实,表明大肠实症。患者可能感到肠中剧烈疼痛,如针刀刺般,疼痛持续不断。治疗时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手腕部位,进行泻法治疗。
- 大肠虚症:
大肠虚症患者可能感到肠中疼痛,伴有肠鸣声。冬季若感受寒邪,则容易腹泻,脐部疼痛,无法久立,症状与胃病相似。治疗时可取巨虚上廉穴。
大肠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 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息,无法久立,表明邪气在大肠,可针刺盲之原、巨虚上廉、足三里等穴位。
- 大肠胀气时,肠鸣且疼痛,受寒则腹泻,食物不消化。
- 大肠有寒时,大便稀溏;有热时,大便黏腻如肠垢。
- 大肠有宿食时,可能表现为寒热交替,类似疟疾的症状。
- 肺病转移到大肠时,肺咳不止,咳嗽时可能伴随大便失禁,厥气侵犯大肠则可能梦见田野。
大肠与皮肤的关系:
- 皮肤厚的人,大肠也厚;皮肤薄的人,大肠也薄。
- 皮肤松弛、腹部大的人,大肠松弛且长;皮肤紧绷的人,大肠紧张且短。
- 皮肤光滑的人,大肠直;皮肤与肌肉紧密相连的人,大肠结。
扁鹊的论述: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大肠若患病,实症表现为热症,热症会导致胀满不通,口舌生疮。食物进入肠道时,肠道充实而胃空虚;食物进入胃时,胃充实而肠道空虚,因此表现为时实时虚、时来时去的症状。虚症表现为寒症,寒症会导致肠中雷鸣,泻下青白色痢疾,病根在大肠。(具体治疗方法见治水篇。)
大肠绝症的判断与预后:
大肠绝症表现为腹泻不止,若腹泻完全停止,则预示死亡。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及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外侧端,沿指上缘,经过合谷穴,上行至两骨之间,进入两筋之中,沿手臂上行至膈部,属大肠。其分支从缺盆直上颈部,贯穿面颊,进入下齿缝中,再出挟口,交于人中,左右交叉,上行挟鼻孔。手阳明大肠经若受病,表现为齿痛、颊肿,主要影响津液的病症包括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疼痛、食指疼痛不能使用。气盛有余时,经脉所过之处会出现热肿;气虚时,则表现为寒症,难以恢复。气盛者,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气虚者,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总结
该段内容主要论述了大肠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及其与肺、皮肤的关系,同时介绍了大肠实症与虚症的表现及治疗方法,以及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和病症。整体上,这是中医古籍中对大肠腑的全面论述,结合了脉象、症状、经络等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