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方三十三首 湿 病证条)
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之方。
大黄(十五铢) 白术 桂心(各十八铢) 桔梗 蜀椒(各十五铢) 乌头(六铢) 菝(十二铢)
上七味 咀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旦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着药辟温气也。
(一方有防风一两。
又 正月旦取东行桑根如指大长七寸,以丹涂之,悬门户上,又令人带之。
又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粒,又以二七粒投井中。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 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
又方 神仙教人立春后有庚子日,温芜菁菹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
太乙流金散辟温气方。
雄黄(三两) 雌黄(二两) 矾石(一两半) 鬼箭羽(一两半,即卫茅) 羊角(烧,二两)
上五味治下筛,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之。温病患亦烧熏之。
雄黄散辟温气方。
雄黄(五两) 朱砂 菖蒲 鬼臼(各二两)
上四味治下筛,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
杀鬼烧药方辟温气。
雄黄 丹砂 雌黄(各一斤) 羚羊角( 羊角亦得) 芜荑 虎骨 鬼臼 鬼箭羽 野丈人(即白头翁) 石长生 猪屎 马悬蹄(各三两) 青羊脂 菖蒲 白术(各八两) 蜜蜡(八斤)
上十六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许大,朝暮及夜中,户前微火烧之。
虎头杀鬼丸
辟温方。
虎头(五两) 朱砂 雄黄 雌黄(各一两半) 鬼臼 皂荚 芜荑(各一两)
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
辟温杀鬼丸熏百鬼恶气方。
雄黄 雌黄(各二两) 龙骨 龟甲 鲮鲤甲 皮(各三两) 羊角 虎骨(各七两)樗鸡(十五枚) 空青(一两) 芎 真珠(各五两) 东门上鸡头(一两)
上十三味末之,烊蜡二十两,并手丸如梧子,正旦门户前烧一丸,带一丸,男左女右,辟百恶。独宿吊丧问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阴大雾日烧一丸于户牖前佳。
雄黄丸汉建宁二年,太岁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有书生丁季回从蜀青城山来,东过南阳,从西市门入,见患疫疠者颇多,遂于囊中出药,人各惠之一丸。灵药沾唇,疾无不瘥。
市中疫鬼数百千余见书生施药,悉皆惊怖而走。乃有鬼王见书生,谓有道法兼自施药,感众鬼等奔走若是。遂诣书生欲求受其道法。书生曰,吾无道法,乃囊中之药呈于鬼王,鬼王睹药,惊惶叩头乞命而走。此方药带之入山能辟虎野狼虫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
雄黄 雌黄 曾青 鬼臼 真珠 丹砂 虎头骨 桔梗 白术 女青 川芎 白芷 鬼 督邮 芜荑 鬼箭羽 藜芦 菖蒲 皂荚(各一两)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绢袋盛,男左女右带之。卒中恶病及时疫,吞如梧子一丸,烧弹大一丸户内。
赤散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
藜芦 踯躅花(各一两) 丹皮 皂荚(各一两六铢) 附子 桂心 真珠(各一两) 细辛上九味末之,纳真珠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着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着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
又方 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锉东引桃枝,煮汤浴之。
粉身散辟温病常用方。
川芎 白芷 本(各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纳米粉中以粉身。
断温疫转相染着,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敢视者方∶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雄黄(各二两)
上四味末之,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与病患同床无妨。
预备一物柏枝散天气不和疾疫流行方。
取南向社中柏东南枝曝令干,捣末,酒服方寸匕,神良。
治温病令不相染方∶
以桃树中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
又方 术豉等分,酒渍服之妙。
又方 赤豆一升,新布袋盛,纳井中三日出,举家服二七枚。
又方 松叶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温令不相染方∶
新布袋盛大豆一升,纳井中一宿出,服七枚。
又方 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两,以太岁日平旦,大小勿食,向东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齿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
治瘴气方∶蒜(五十子并皮碎之) 豉心(一升)
上二味以三岁男儿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蒜疑葱之误。)
又方 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雾气者,心内烦闷少气,头痛项急,起则眼眩欲倒,身微热战掉不安,时复憎寒,心中欲吐,吐时无物方∶
新猪屎二升半,纳好酒一升搅令散,以生布绞取汁,更以绵滤顿服之取尽。即地铺暖卧覆盖,铺前着火,当汗出。若得汗,当细细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自干乃起。
慎风冷。亦治疟及风劳蛊毒。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
桂心(一两) 白术 芒硝 大青 栀子(各三两) 柴胡(五两) 石膏 生姜(各八两)生地黄 香豉(各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挛牵,面目赤黄,身中直强方∶
元参(一两) 细辛(二两) 栀子 黄芩 升麻 芒硝(各三两) 石膏(三两) 竹叶(切,五升) 车前草(曝,切,二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半煮竹叶、车前,取七升去滓,下诸药煎至三升,纳芒硝,分三服。
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安惊动方∶
大青 黄芩 栀子 知母 芒硝(各三两) 麻黄(四两) 元参(六两) 石膏 生葛根(各八两) 生地黄(切,一升)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硝(各三两) 栀子(四两) 寒水石(五两) 元参(八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方∶
麻黄 栀子 紫菀 大青 元参 葛根(各三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杏仁 前胡((各四两) 石膏(八两)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方∶
茵陈蒿 栀子 芒硝(各三两) 苦参 生葛(各四两) 生地黄 石膏(各八两) 葱白 豉(各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葳蕤汤 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 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
葳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杏仁 川芎 甘草 青木香(各二两) 石膏(三两)
上九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短剧方》云∶葳蕤汤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脑痛,咽喉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千金方》中的“伤寒方上·辟温第二”主要介绍了一些用于预防和治疗温病(即传染病,尤其是瘟疫)的方剂和方法。以下是部分内容的翻译和解释:
屠苏酒辟疫气方
配方:大黄(15铢)、白术、桂心(各18铢)、桔梗、蜀椒(各15铢)、乌头(6铢)、菝(12铢)。
制法:将上述七味药材捣碎,装入绛色布袋中,于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中午将药袋沉入井底,埋入泥中。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取出药袋,放入酒中煎煮数次。
用法:在东向的房屋中饮用屠苏酒。饮酒时,先从年幼者开始,饮量随意。一人饮用,全家不染疫病;一家饮用,全村不染疫病。饮用三天后,将药渣放回井中。若每年坚持饮用,可世代无病。家中如有井,皆可放入药袋以辟温气。
附加方:
1. 正月初一取东行桑根如手指大小,长七寸,用丹砂涂抹,悬挂在门户上,或随身携带。
2. 正月初一吞服麻子、赤小豆各14粒,另取14粒投入井中。
3. 七月七日全家吞服赤小豆,面向太阳吞服14粒。
4. 七月七日男子吞服大豆7粒,女子吞服小豆14粒。
5. 立春后庚子日,温芜菁菹汁,全家大小不限量服用。
太乙流金散辟温气方
配方:雄黄(3两)、雌黄(2两)、矾石(1.5两)、鬼箭羽(1.5两)、羊角(烧,2两)。
制法:将上述五味药材研磨成末,装入三角绛色布袋中。
用法:随身携带一两,悬挂在门户上。若遇大疫之年,于月初用青布包裹一刀圭药末,在庭院中焚烧。温病患者亦可焚烧熏之。
雄黄散辟温气方
配方:雄黄(5两)、朱砂、菖蒲、鬼臼(各2两)。
制法:将上述四味药材研磨成末。
用法:涂抹于手心、脚心、额头、鼻下人中及耳门。
杀鬼烧药方辟温气
配方:雄黄、丹砂、雌黄(各1斤)、羚羊角、芜荑、虎骨、鬼臼、鬼箭羽、野丈人、石长生、猪屎、马悬蹄(各3两)、青羊脂、菖蒲、白术(各8两)、蜜蜡(8斤)。
制法:将上述十六味药材研磨成末,与蜜蜡混合制成弹子大小的丸剂。
用法:早晚及夜间在门前微火烧之。
虎头杀鬼丸辟温方
配方:虎头(5两)、朱砂、雄黄、雌黄(各1.5两)、鬼臼、皂荚、芜荑(各1两)。
制法:将上述七味药材研磨成末,与蜜蜡混合制成弹子大小的丸剂。
用法:装入绛色布袋中,系于手臂,男左女右,悬挂于屋四角。每月最后一天及十五日半夜在庭院中焚烧一丸。
辟温杀鬼丸熏百鬼恶气方
配方:雄黄、雌黄(各2两)、龙骨、龟甲、鲮鲤甲、皮(各3两)、羊角、虎骨(各7两)、樗鸡(15枚)、空青(1两)、芎、真珠(各5两)、东门上鸡头(1两)。
制法:将上述十三味药材研磨成末,与烊化的蜡混合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
用法:正月初一在门前焚烧一丸,随身携带一丸,男左女右,可辟百恶。独宿、吊丧、问病时各吞服一丸,如小豆大小。天阴大雾时在窗前焚烧一丸。
雄黄丸
配方:雄黄、雌黄、曾青、鬼臼、真珠、丹砂、虎头骨、桔梗、白术、女青、川芎、白芷、鬼督邮、芜荑、鬼箭羽、藜芦、菖蒲、皂荚(各1两)。
制法:将上述十八味药材研磨成末,与蜜混合制成弹子大小的丸剂。
用法:装入绢袋中,男左女右随身携带。若遇恶疾或时疫,吞服如梧桐子大小的一丸,焚烧一丸于户内。
赤散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
配方:藜芦、踯躅花(各1两)、丹皮、皂荚(各1.6铢)、附子、桂心、真珠(各1两)、细辛。
制法:将上述九味药材研磨成末,与真珠混合。
用法:取一方寸匕装入绛色布袋中,男左女右随身携带。感觉有病时,取粟米大小置于鼻中,或酒服一钱匕,覆被取汗,日服三次,取汗一次即可。
粉身散辟温病常用方
配方:川芎、白芷、本(各等分)。
制法:将上述三味药材研磨成末,与米粉混合。
用法:用于粉身。
断温疫转相染着方
配方:赤小豆、鬼箭羽、鬼臼、雄黄(各2两)。
制法:将上述四味药材研磨成末,与蜜混合制成小豆大小的丸剂。
用法:服一丸,可与病患同床无妨。
预备一物柏枝散天气不和疾疫流行方
制法:取南向社中柏东南枝,晒干后捣末。
用法:酒服一方寸匕,效果极佳。
治温病令不相染方
用法:将桃树中蠹屎研磨成末,水服一方寸匕。
附加方:
1. 术、豉等分,酒渍服之。
2. 赤豆一升,用新布袋盛装,放入井中三日后取出,全家服14粒。
3. 松叶研磨成末,酒服一方寸匕,日服三次。
治温令不相染方
用法:用新布袋盛装大豆一升,放入井中一宿后取出,服7粒。
附加方: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两,于太岁日平旦,大小勿食,向东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齿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中。
治瘴气方
配方:蒜(50子并皮碎之)、豉心(1升)。
制法:用三岁男儿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
附加方: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患雾气者方
配方:新猪屎二升半,纳好酒一升搅令散,以生布绞取汁,更以绵滤顿服之取尽。
用法:即地铺暖卧覆盖,铺前着火,当汗出。若得汗,当细细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自干乃起。慎风冷。亦治疟及风劳蛊毒。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方
配方:桂心(1两)、白术、芒硝、大青、栀子(各3两)、柴胡(5两)、石膏、生姜(各8两)、生地黄、香豉(各1升)。
制法:将上述十味药材切碎,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方
配方:大青、黄芩、栀子、知母、芒硝(各3两)、麻黄(4两)、元参(6两)、石膏、生葛根(各8两)、生地黄(切,1升)。
制法:将上述十味药材切碎,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方
配方: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各3两)、栀子(4两)、寒水石(5两)、元参(8两)。
制法:将上述八味药材切碎,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方
配方:麻黄、栀子、紫菀、大青、元参、葛根(各3两)、桂心、甘草(各2两)、杏仁、前胡(各4两)、石膏(8两)。
制法:将上述十一味药材切碎,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肾腑脏温病方
配方:茵陈蒿、栀子、芒硝(各3两)、苦参、生葛(各4两)、生地黄、石膏(各8两)、葱白、豉(各1升)。
制法:将上述九味药材切碎,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葳蕤汤
配方: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各2两)、石膏(3两)。
制法:将上述九味药材切碎,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
解释
这些方剂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内服、外用、熏烧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温病(瘟疫)。方剂中多含有雄黄、雌黄、朱砂等矿物药,以及菖蒲、白术、川芎等草药,具有辟邪、解毒、驱疫的功效。此外,还有一些民间习俗,如悬挂桑根、吞服赤小豆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瘟疫的恐惧和应对措施。这些方法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体现了古人在医学和防疫方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