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方上·宜吐第七

(例一首 方二首)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余行,而其人脉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瓜蒂散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张文仲以白汤三合和服。)
  水道散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方。
甘遂(半两) 白芷(二两) 大黄(四两) 浓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浓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

伤寒方上·宜吐第七
(例一首 方二首)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余行,而其人脉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宿食在上脘宜吐之。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

翻译与解释:

  1. 例曰:在春季,适合使用吐法治疗疾病。使用吐药时,一旦病情缓解,就应立即停药,不必将药物全部服用完。

    • 解释:吐法是通过药物或物理方法诱导呕吐,以清除体内积滞的邪气或宿食。春季阳气生发,适合用吐法驱邪外出。
  2. 症状描述

    • 类似桂枝汤证的症状,但头不痛、脖子不强硬,寸口脉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咽喉,呼吸不畅。
    • 这是因胸中有寒邪久积,导致胸中郁结疼痛,不能进食,喜欢被人按压,反而有涎液流出,腹泻每天十余次。
    • 脉象表现为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心中烦闷想吐却吐不出来。
    • 宿食停留在上脘(胃的上部),适合用吐法治疗。
    • 手足冰冷,脉象时结(脉象不规律),胸中有邪气,心下满闷烦躁,饥饿但不能进食,适合用吐法治疗。

原文:

瓜蒂散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方。
瓜蒂 赤小豆(各一两)
上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张文仲以白汤三合和服。)

翻译与解释:

  1. 瓜蒂散
    • 用于治疗类似桂枝汤证的症状,但头不痛、脖子不强硬,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呼吸不畅。这是胸中有寒邪的表现,适合用吐法治疗。
    • 药物组成:瓜蒂、赤小豆各一两。
    • 制法:将两味药研成细末,取一钱匕(约3克),与香豉一合(约10克)一起用七合(约140毫升)热水煮成稀粥,去渣后取药汁与药末混合,温热后一次性服用。如果不吐,可少量增加药量,直到吐出为止。(张文仲用白汤三合,即60毫升水调和服用。)

原文:

水道散
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方。
甘遂(半两) 白芷(二两)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翻译与解释:

  1. 水道散
    • 用于治疗时气病(季节性外感病),表现为烦热如火、狂言妄语、躁动不安的症状。
    • 药物组成:甘遂半两、白芷二两、大黄四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 制法:将六味药切碎,用一斗(约2000毫升)水先煮厚朴和枳实,取五升(约1000毫升)药汁,去渣后加入大黄煎取二升(约400毫升)药汁,去渣后再加入芒硝,煮沸一两下,分两次服用。服用后若出现明显的泻下效果,即可停药。

总结:

  1. 吐法的适用:春季适合用吐法治疗胸中有寒邪或宿食停滞的疾病,症状包括胸中痞满、气上冲咽喉、饮食即吐等。
  2. 瓜蒂散:用于胸中有寒邪,通过诱导呕吐清除寒邪。
  3. 水道散:用于治疗时气病引起的烦热、狂言妄语,通过泻下法清除体内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