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少小婴孺方上·序例第一

(论三首 方二首 择乳母法)

论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诗》有厥初生民,《传》曰声子生隐公,此之一义,即是从微至着,自少及长,人情共见,不待经史,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然小儿气势微弱,医士欲留心救疗,立功瘥难,今之学人,多不存意,良由婴儿在于襁褓之内,乳气腥臊,医者操行英雄,讵肯瞻视,静言思之,可为太息者矣。《短剧方》云∶凡人年六岁以上为小,十六岁以上为少,(《巢源》、《外台》作十八以上为少),三十以上为壮(《巢源》、《外台》作二十以上为壮),五十以上为老。其六岁以下,经所不载,所以乳下婴儿有病难治者皆为无所承据也。中古有巫妨(《巢源》作巫方)者,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相传授,始有小儿方。逮于晋宋,江左推诸苏家,传习有验,流于人间。齐有徐王者,也有《小儿方》三卷,故今之学人,颇得传授。然徐氏位望隆重,何暇留心于少小,详其方意,不甚深细,少有可采,未为至秘。今博采诸家及自经用有效者,以为此篇,凡百居家,皆宜达兹
又曰∶小儿病与大人不殊,惟用药有多少为异。其惊痫客忤解颅不行等八九篇合为此卷,下痢等余方并散在诸篇,可披而得之。
凡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一作百五十日。)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此其定法,若不能根据期,必有不平之处。
凡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蒸后六十四日复大蒸,蒸后一百二十八日复大蒸。凡小儿自生三十二日一变,再变为一蒸,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其变蒸之候,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冷,上唇头白泡起如鱼目珠子,微汗出,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 ,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又云∶目者重,赤黑者微。变蒸毕,目睛明矣,此其证也。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凡蒸平者五日而衰,远者十日而衰,先期五日后之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耳。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耳。恐不解了,故重说之。且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多人,儿变蒸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又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变蒸之日,当其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视之。若良久热不可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其诊皆相似,惟耳及尻通热,口上无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粉之,热当歇,便就瘥。若犹不都除,乃与紫丸下之。儿变蒸时若有寒加之,即寒热交争,腰腹夭纠,啼不止者,熨之则愈也。(熨法出下编炙粉絮熨者是。)变蒸与温壮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作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也。
又一法,凡儿生三十二日始变,变者身热也。至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其状卧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变,定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变,以成机关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五机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以知欲学语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以亭亭然也。凡小儿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四蒸也,当其变之日,慎不可妄治之,则加其疾。
变且蒸者是儿送迎月也,蒸者甚热而脉乱,汗出是也。近者五日歇,远者八九日歇也。当是蒸上不可灸刺妄治之也。
紫丸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乳则吐 ,食痫,先寒后热方。
代赭 赤石脂(各一两) 巴豆(三十枚) 杏仁(五十枚)
上四味为末,巴豆、杏仁别研为膏,相和,更捣二千杵,当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捣之,密器中收。三十日儿服如麻子一丸,与少乳汁令下,食顷后,与少乳勿令多,至日中当小下热除。若未全除,明旦更与一丸。百日儿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减。夏月多热,善令发疹,二三十日辄一服佳。紫丸无所不疗,虽下不虚人。
黑散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方。
麻黄 杏仁(各半两) 大黄(六铢)
上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乃细细纳散,又捣,令调和纳密器中。一月儿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温粉粉之,勿使见风。百日儿服如枣核,以儿大小量之。
择乳母法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是血气所生也。其乳儿者,皆宜慎于喜怒。
夫乳母形色所宜,其候甚多,不可求备。但取不胡臭、瘿 、气嗽、 疥、痴癃、白秃、疡、沈唇、耳聋、 鼻、癫痫,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也。师见其故灸瘢,便知其先疾之源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序例第一(论三首 方二首 择乳母法)

论曰:养育人民,最重要的莫过于养育小孩。如果没有小孩,最终也无法成就大事。因此,《易经》中说:“积小以成大。”《诗经》中有“厥初生民”的记载,《左传》中提到“声子生隐公”,这些都是从微小到显著、从幼小到长大的道理,是人情共知的,不需要借助经史来证明。所以,本书的方剂先介绍妇女和小儿的疾病,而后才是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疾病,这是为了强调根本的重要性。然而,小儿的气血微弱,医生想要用心救治,立功却很难。现今的学者大多不重视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婴儿在襁褓之中,乳气腥臊,医生往往自视甚高,不愿意去仔细察看。静下心来思考,实在令人叹息。《短剧方》中说:六岁以上为小儿,十六岁以上为少年(《巢源》、《外台》中记载为十八岁以上为少年),三十岁以上为壮年(《巢源》、《外台》中记载为二十岁以上为壮年),五十岁以上为老年。六岁以下的内容,经典中没有记载,因此乳下婴儿的疾病难以治疗,因为没有依据。中古时期有一位叫巫妨(《巢源》中作巫方)的人,撰写了《小儿颅囟经》,用来占卜婴儿的夭寿、判断疾病的死生,世代相传,从此才有了小儿方剂。到了晋宋时期,江南的苏家推广了这些方剂,流传于民间,效果显著。齐朝有一位徐王,也撰写了《小儿方》三卷,因此现今的学者得以传承。然而,徐氏地位显赫,哪有时间深入研究小儿疾病?仔细研究他的方剂,发现并不十分细致,少有可取之处,算不上是至秘之方。本书广泛采集了各家方剂以及我个人使用有效的方剂,编成此篇,凡是居家之人,都应当了解这些内容。

又曰:小儿的疾病与成人的疾病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药的剂量上有所不同。惊痫、客忤、解颅不行等八九篇内容合为此卷,下痢等其他方剂散见于各篇,可以通过查阅得到。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婴儿出生后六十天,眼睛的瞳孔发育成熟,能够笑和回应人。百日时,任脉发育成熟,能够自己翻身(一说为一百五十天)。一百八十天时,尻骨发育成熟,能够独自坐立。二百一十天时,手掌骨发育成熟,能够匍匐爬行。三百天时,膑骨发育成熟,能够独立站立。三百六十天时,膝盖骨发育成熟,能够行走。这是婴儿生长发育的固定规律,如果不能按时达到这些阶段,必定有异常之处。

小儿的变蒸理论:婴儿出生后三十二天发生一次“变”,六十四天发生第二次“变”,同时伴随“蒸”。九十六天发生第三次“变”。一百二十八天发生第四次“变”,同时伴随“蒸”。一百六十天发生第五次“变”。一百九十二天发生第六次“变”,同时伴随“蒸”。二百二十四天发生第七次“变”。二百五十六天发生第八次“变”,同时伴随“蒸”。二百八十八天发生第九次“变”。三百二十天发生第十次“变”,同时伴随“蒸”。三百二十天后,小蒸结束,接着每六十四天发生一次大蒸,共三次大蒸,总计五百七十六天,大小蒸全部结束后,小儿才算发育成熟。小儿之所以会发生变蒸,是因为荣养血脉、改善五脏,每次变蒸后,小儿的情绪和状态都会有所变化。变蒸的表现是:变时表现为上气,蒸时表现为体热。变蒸有轻重之分,轻者表现为体热、轻微惊悸,耳朵和臀部发冷,上唇出现白色水泡,像鱼眼睛一样,微微出汗;重者表现为体壮热、脉象紊乱,或出汗或不出汗,不想吃东西,吃了就吐,眼睛的白睛微微发红,黑睛微微发白。又说:眼睛发红者病情较重,发黑者病情较轻。变蒸结束后,眼睛会变得明亮,这是变蒸的证候。单次变蒸的症状较轻,伴随蒸的症状较重。蒸的症状通常五天后消退,严重的十天后消退,通常在五天后开始消退,十天后完全消退。婴儿出生后三十二天发生第一次变蒸,二十九天时如果提前发热,就按照正常方法治疗,到三十六七天时变蒸才会结束。如果不太理解,可以再重复一遍。变蒸时,不要惊动婴儿,也不要让太多人围观,婴儿的变蒸时间可能或早或晚,不一定完全按照规律。初次变蒸时,如果发热严重,可能持续几天不退,此时要仔细计算变蒸的日期,如果只是轻微发热和惊悸,不要轻易治疗或针灸,只需观察。如果发热持续不退,可以少量服用紫丸,稍微泻下,热退即止。如果在变蒸期间,婴儿感染了时行温病,或者不在变蒸期间感染了时行温病,其症状与变蒸相似,只是耳朵和臀部发热,口上没有白色水泡。此时应先服用黑散发汗,汗出后,用温粉扑身,热会消退,病情也会好转。如果仍未完全消退,再服用紫丸泻下。如果变蒸期间婴儿受寒,会导致寒热交争,腰腹疼痛,啼哭不止,可以用熨法治疗(熨法见下编“炙粉絮熨”)。变蒸与温壮、伤寒的症状相似,如果不是变蒸,身体发热、耳朵和臀部也发热,这可能是其他疾病,可以按照其他方法治疗,但如果是变蒸,就不能按照其他方法治疗。

另一种变蒸理论:婴儿出生后三十二天开始第一次变蒸,表现为身体发热。六十四天时发生第二次变蒸,同时伴随蒸,表现为睡眠姿势端正。九十六天时发生第三次变蒸,表现为丹孔(肛门)排泄。一百二十八天时发生第四次变蒸,同时伴随蒸,表现为能够笑和回应人。一百六十天时发生第五次变蒸,表现为机关(指关节)发育成熟。一百九十二天时发生第六次变蒸,同时伴随蒸,表现为五机(指五官)发育成熟。二百二十四天时发生第七次变蒸,表现为能够匍匐爬行。二百五十六天时发生第八次变蒸,同时伴随蒸,表现为开始学说话。二百八十八天时发生第九次变蒸,表现为能够站立。婴儿出生后二百八十八天时,经历了九次变蒸和四次蒸,变蒸期间切勿胡乱治疗,否则会加重病情。

变蒸与蒸的区别:变蒸是婴儿生长发育的自然过程,蒸表现为体热、脉象紊乱、出汗。蒸的症状通常在五天后消退,严重的八九天后消退。蒸期间不可针灸或胡乱治疗。

紫丸:用于治疗小儿变蒸、发热不退,兼有伤寒、温壮,汗后热不退,以及腹中有痰癖,哺乳不进,哺乳后呕吐,食痫,先寒后热等症状。

配方:代赭石、赤石脂各一两,巴豆三十枚,杏仁五十枚。将四味药研末,巴豆和杏仁分别研磨成膏,混合后捣二千杵,使其均匀。如果太硬,可加入少量蜂蜜一起捣,密封保存。三十天的婴儿服用如麻子大小的一丸,用少量乳汁送服,服药后不要立即喂太多奶,中午时会有轻微腹泻,热会消退。如果热未完全消退,第二天再服一丸。百日婴儿服用如小豆大小的一丸,根据婴儿大小增减剂量。夏季炎热,容易发疹,每隔二三十天服用一次效果较好。紫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即使泻下也不会导致虚弱。

黑散:用于治疗小儿变蒸期间感染时行温病,或不在变蒸期间感染时行温病。

配方:麻黄、杏仁各半两,大黄六铢。先将麻黄和大黄研末,再将杏仁研磨成脂状,慢慢加入药末中,捣匀后密封保存。一个月大的婴儿服用如小豆大小的一丸,用乳汁送服,服药后让婴儿出汗,出汗后用温粉扑身,避免见风。百日婴儿服用如枣核大小的一丸,根据婴儿大小调整剂量。

择乳母法:乳母的血气会转化为乳汁,乳母的情绪善恶都会影响乳汁的质量。因此,乳母应当谨慎控制自己的喜怒情绪。乳母的外貌和健康状况有很多要求,但不可能完全符合。只要乳母没有狐臭、瘿瘤、咳嗽、疥疮、痴呆、白秃、溃疡、唇裂、耳聋、鼻病、癫痫等疾病,就可以哺乳婴儿。医生看到乳母身上的灸瘢,就能知道她以前的疾病来源。

总结:

该篇内容主要讲述了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变蒸理论、以及如何选择乳母。其中,变蒸理论是古代中医学中关于婴儿生长发育的一种解释,认为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多次“变蒸”,表现为体热、惊悸等症状,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不应轻易干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紫丸和黑散两种方剂,用于治疗小儿变蒸和时行温病。最后,文章强调了乳母的选择标准,指出乳母的健康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婴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