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解释

“釜底抽薪”是指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不直接与其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削弱其根本力量或消除其优势,使其不攻自破。该计策的核心在于“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即避开对手的锋芒,转而攻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或资源,使其失去支撑,最终瓦解。这里的“兑下乾上之象”源自《易经》,兑为泽,乾为天,象征着通过柔性的手段(泽)来克制刚性的力量(天),即用巧妙的方式化解强敌。

经典案例:

  1.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曹操与袁绍对峙时,袁绍兵力远胜曹操。曹操并未直接与袁绍大军决战,而是派兵奇袭袁绍的粮草基地乌巢,烧毁其粮草。袁绍军队因粮草短缺而军心大乱,最终被曹操击败。这就是典型的“釜底抽薪”,通过摧毁敌人的后勤补给,削弱其战斗力。

  2.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面对曹操的庞大水军,并未直接硬拼,而是利用火攻烧毁了曹操的战船。曹操的水军失去船只后,无法继续作战,最终被迫撤退。这也是“釜底抽薪”的体现,通过摧毁敌人的核心作战工具,使其失去战斗力。

  3.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峙中,采取“釜底抽薪”的策略,不断削弱项羽的盟友和资源。例如,刘邦派韩信攻占齐地,切断了项羽的粮草供应,并逐渐孤立项羽。最终,项羽因资源匮乏和盟友背叛而败亡。

  4. 明末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在对抗明朝时,并未直接攻打北京,而是先攻占河南、陕西等地,切断明朝的财政和粮食来源,使明朝政府陷入困境。最终,明朝因资源枯竭而崩溃,李自成得以顺利攻占北京。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釜底抽薪”的精髓:通过间接手段削弱敌人的根本力量,使其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