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解释
“远交近攻”是一种战略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在形势受限、力量无法全面展开的情况下,优先与距离较远的势力结盟,避免直接冲突,同时集中力量对付邻近的敌人,以便从近处获取利益,将威胁隔离开来。具体来说,“形禁势格”指形势受到限制,无法全面施展;“利从近取”意味着从邻近的对手身上获取利益更为直接和有效;“害以远隔”则强调通过与远方的势力结盟,避免两线作战,减少威胁。“上火下泽”是一种比喻,形容上下关系不协调,但可以通过策略调整达到平衡。
在中国历史上,“远交近攻”策略有以下几个经典案例:
战国时期秦国的策略: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与距离较远的齐国、燕国等保持友好关系,避免直接冲突,同时集中力量攻打邻近的韩国、魏国、赵国等,逐步削弱并吞并这些国家,最终完成统一。
汉朝对匈奴的策略:汉武帝时期,汉朝一方面与西域的乌孙、大宛等国家结盟,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匈奴。通过与远方的国家结盟,汉朝成功孤立了匈奴,最终在军事上取得了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明朝对蒙古的策略:明朝初期,为了应对北方的蒙古势力,明朝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明朝与西方的西域国家和南方的东南亚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同时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蒙古部落,逐步削弱其威胁。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远交近攻”策略在实际运用中的有效性,通过巧妙地处理远近关系,达到集中力量、分化敌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