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解释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无中生有”这一计策的精髓。其核心在于通过制造假象或虚张声势,使敌人误判形势,从而达到迷惑、误导对方的目的。具体解释如下:

  1.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表面上看是欺骗,但实际上并非完全的欺骗,而是通过虚假的手段引导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达到真实的目的。
  2. “少阴、太阴、太阳”:这是对计策层次的进一步阐述。
    • 少阴:指初步的虚假表象,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 太阴:指更深的欺骗,让敌人深信不疑。
    • 太阳:指最终的真相显露,敌人已无法挽回败局。

经典案例:

  1.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
    秦国将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利用“无中生有”之计,故意示弱,假装败退,引诱赵国大将赵括率军追击。赵括中计,深入秦军埋伏圈,最终赵军全军覆没,赵国元气大伤。

  2.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
    周瑜和诸葛亮利用“无中生有”之计,制造假象,让曹操误以为东吴内部不稳,并利用黄盖的“苦肉计”诈降。最终,曹操轻信假情报,放松警惕,被火攻大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淝水之战(东晋时期)
    东晋将领谢玄利用“无中生有”之计,在淝水之战中,故意让前秦军队后撤,声称是为了让晋军渡河决战。前秦军队在撤退时阵型大乱,晋军趁机发动进攻,大败前秦,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无中生有”的精髓: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最终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